第14章蒸汽、鋼鐵和炮火(第3/6頁)

整個船體結構由各式各樣的鉚釘連接固定而成,這大概是為了避免鉆孔過多,影響表面的光滑度,有時候面板之間的連接處也會因為同樣的原因搖晃或下沉。

鋼鐵船的造價要比木質船大得多,因此,到1914年,所有戰艦的建造都集中到14座主要的造船廠中,畢竟它們擁有更多的設備。

根據規定,每艘船上都有小提琴手,便於孩子們跳舞,“鼓舞士氣”。船上的警察負責“制止惡言和惡行”。按規定,違者判罰並不重:鞭刑只適用於“偷盜或者極不道德的行徑”,笞杖“很少被使用”22。然而事實並非如此,1870年11月,查爾斯·漢弗萊(CharlesHumphrey)在波特蘭加入了“皇家博斯科恩”號(HMSBoscawen),“在船上學習紀律的那12個月,其中辛苦難以言喻。我們常常食不果腹,受鞭笞更是常事。我們的導師無比殘暴,我估計,這大概是因為我們的船長也特別嚴格”23。

1859年,法國的包鐵巨輪“光榮”號(Gloire)試航,拉開了世界範圍的海軍軍備競賽的序幕。在克裏米亞戰爭中小試幾艘鐵甲炮船,以及商船多次改進為鐵船後,法國首先在戰船的設計上做出創舉。英國不甘落後,很快建造出更為龐大威武的“勇士”號(Warrior),1860年,“勇士”號從泰晤士河畔的布萊克沃爾(Blackwall)下水。其排水量達到9210噸,輪船幾乎全部用鐵建造而成,而“光榮”號只是包鐵船。其框架與老式的木質船並無兩樣,同樣裝配了全套的桅杆,火炮也多置於船舷兩側。當然,這只是船建大變革的前奏,在之後整整30年間,船舶設計一直朝前發展。球鼻形船首很快被“勇士”號的後來者所取代,而其效力在1866年對戰奧地利和意大利聯軍的利薩海戰(BattleofLissa)中得到了充分體現。與此同時,美國內戰證明了將火炮裝載在炮塔上的優勢,雖然在航船上建造炮塔並非易事。退而求其次,建造炮台艦(batteryship)也是不錯的選擇。在炮台之上裝載幾座重型火炮,炮台配有軌道,可以在射擊孔之間移動。1870年建造的“上校”號(Captain)意欲在大帆船上建造炮塔,出航不久後卻在比斯開灣(BayofBiscay)不幸失事。1871年建造的“毀滅”號(Devastation)突破性地拋棄了所有風帆裝置,其動力全部依賴引擎,也就意味著它的航行範圍有限,更適用於海岸防禦。10年之後,“上將”船級建造了更大的炮台,取代了過去的小炮塔,這種炮垛能比火炮更好地保護他們的彈藥倉庫以及前往倉庫的路。在火力升溫的同時,船體的防彈能力也在提升。技術發展到這個時候,船型已經繁多到不可能在戰鬥中保持戰列隊形。到19世紀80年代,現役的戰艦包括如“勇士”號那樣龐大的裝甲艦,中央動力的鐵甲艦,裝甲撞擊艦,海防艦,如“毀滅”號那樣無桅杆的炮塔船,以及普遍炮台船。由於技術的發展不定,以及競爭對手不時研發出新武器,人們開始質疑海軍保衛國家的能力。雖然為鞏固海軍基地,英國建設了帕默斯頓(Palmerston)要塞,但是此時,不得不承認陸軍的重要性以及受歡迎程度要超過海軍。

戰艦中火炮不再分布於各層甲板,因此,之前將單層炮艦稱為“護衛艦”(frigate)的方式就不再適用。在中型、快速且適用於遠距離任務的戰艦中,護衛艦逐漸被巡洋艦取代,後者更適用於巡視貿易航線,管理帝國。1875年下海的“香農”號成為英國第一艘防彈巡洋艦,19世紀80年代晚期,有保護措施的巡洋艦開始得到大量生產,其防彈措施以及分散的煤爐能夠有效防禦敵人的攻擊。

自1863年起,英國海軍開始每年巡視英倫三島的各個港口。在以前,要想從英吉利海峽撤出這麽多戰艦,在戰艦巡視完島嶼回歸海峽之前,政府必然已經頂不住埋怨,站在危機邊緣了。而如今,電報可以將召回的命令迅速傳到各個港口,而蒸汽動力則可以讓船只在任何氣候條件下都能全速返航。

第一隊巡視船隊有裝甲戰艦和護衛艦共計5艘,在出發之前,“勇士”號的船長阿瑟·科克倫(ArthurCochrane)在船員面前致辭,布置任務:

為了向民眾展示大英帝國的新式海軍,我們身負特殊的使命。在接下來的3個月中,我們需要巡視英格蘭和蘇格蘭的東、西海岸,最終達到都柏林。民眾可以上船參觀,船員若有需要也可以準假上岸。毫無疑問,若有逾期未歸或其他不端行為,定將嚴肅處置。24

利物浦的市民真心愛戴海軍,因此船隊在此受到最為熱烈的歡迎。當地40名船主每人捐出10英鎊用以招待800名水手和200名海軍陸戰隊員,因而僅僅登上“勇士”號參觀的就多達5.7萬人。有遊客如此描述當時的盛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