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張飛的新旅程(第2/2頁)

益州太守董和在此時則提出一個另類建議:去漢中借兵。

這的確是一個相當另類的建議。因為漢中的張魯跟劉璋也是準備死磕的,所謂有世仇,怎麽肯出兵相救呢?

董和賭張魯一定會出兵——董和的腦海裏刷刷刷地冒出了四個字:唇亡齒寒。現在劉備已占領雒城,形勢危急,不管張魯還是劉璋都可能是下一個出局者,這樣的時刻,他們必須團結起來,先互救然後才能自救。如果繼續互相火拼,毫無疑問大家都得死翹翹。

劉璋不得不對董和佩服之至。畢竟,這裏面隱藏著辯證法。那就是敵人在某些時候會成為朋友,朋友在某些時候也會成為敵人。後面的這種情況就像他和劉備的關系,劉備剛來西川時,兩人感情“杠杠”的,好像朋友加親人,現在則是磨刀霍霍要他人頭落地了……

唉,世事如煙,一切人事都可疑。劉璋一邊修書遣使前赴漢中向張魯示好,一邊向世事發出深刻的質疑——盡管這樣的質疑毫無意義。就像亂世中的人,要想活得明白,活得有意義,其實門都沒有。

馬超依舊在折騰。

對馬超來說,他在江湖上存在的標志就是不斷地折騰。如果有一天他不折騰或者折騰不動了,那麽,他的名字就可以寫進墓志銘了。

馬超自兵敗入羌兩年多來,攻打隴西州郡那是碩果累累,所到之處,全都歸降,只有冀城攻打不下。不過冀城刺史韋康事實上也撐不住了,他之所以一直不降其實在等一個人。

夏侯淵。

他希望夏侯淵出兵救他。這樣的信念支持著他一直堅守。

一般來說,人是可以靠信念堅持著的,這是信念的強悍之處。可問題也出在這裏——一旦信念破滅,那所謂的堅持也就土崩瓦解了。

韋康的悲劇正出於此。因為夏侯淵遲遲不來。

沒有人知道他會不會來。也許明天,也許要一輩子。等一個人的到來如果沒有特定期限的話,這樣的等待毫無疑問沒有任何意義。

韋康見救兵不來,便選擇了投降馬超。但參軍楊阜卻大聲說“不”。結果他們兩人的命運迥然不同。

韋康死了,死在馬超刀下。馬超給出的理由是“事急請降,非真心也”;楊阜卻還活著。雖然有馬超手下建議殺掉此人,馬超卻認為 “此人守義,不可斬也”。呵呵,這又是與生死有關的辯證法。想到活的人經常會死去,想到死的人卻常常活著。馬超雖然魯莽,對這樣的辯證法卻還是很尊重的。

只是他低估了一個人。

楊阜。

楊阜一直在戰鬥,不管馬超對他如何。馬超雖然復用其為參軍,但楊阜還是設計跑了出來,到歷城找撫彝將軍姜敘試圖復仇。他們兩個是姑表兄弟。

緊接著統兵校尉尹奉、趙昂加入了這個復仇團隊。當這四個人帶著大部隊出現在馬超面前時,馬超這才知道,有些人是不會改換門庭的,哪怕給他們再多好處。

這些人活在這個世界上,不受潛規則的侵襲。他們只為自己的信念而戰。可以說這些人只活在他們的信念裏。

就像楊阜。

便開打。為了討一個說法。但事實上這樣的戰爭卻是慘烈的,因為一些不該死去的人死去了。

馬超妻楊氏,馬超幼子三人以及至親十余口。

姜敘老母。尹奉、趙昂全家老幼。

楊阜宗弟七人。

他們都是說法的犧牲品。為了論證誰對誰錯,雙方展開了屠殺比賽,很多無辜的人就這樣被卷了進來。

所以這樣的戰爭是沒有勝利者的。最後,由於夏侯淵率軍趕來增援對手,馬超只得落荒而逃,帶著龐德、馬岱等幾個死黨往漢中去投奔張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