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因為無情,所以無敵(第2/2頁)

這場戰爭的結果是鄧賢被殺,泠苞被活捉。老將黃忠功莫大焉。

接下來的懸念是泠苞會不會死。事實上,它並不構成懸念。因為捉住泠苞的不是別人,是劉備。劉備怎麽可能殺他呢——泠苞死裏逃生。

當然,敗將泠苞要是總結他的人生經驗的話,可能會有一個新發現:打敗仗其實沒什麽,關鍵看敗在什麽人手下——一個人的命運有時跟勝敗無關,跟能力無關,只跟遇到什麽人有關。

只要這個人心太軟。因為一個心太軟的人是不可能狠下心來殺人的。這是他們的命門所在,不過對被俘獲的獵物來講,卻是他們的生機。

魏延很不滿劉備不分場合地充當老好人。他對劉備說:“此人不可放回。若脫身一去,不復來矣。”劉備卻自信滿滿,相信自己以仁義待人,“他人定不負我。”

魏延還想據理力爭,痛陳利害。但很快他就明白,自己是徒勞的。

原因有兩個。一是,自己沒什麽分量,又剛剛死裏逃生。不是影響力人物。這個世界說到底是為影響力人物而設置的,你如果沒什麽分量和影響,別人幹嗎聽你的?所以發出聲音不重要,重要的是發出不一般的聲音;二是,劉備是個自信的人。自信的人最大的特點是不相信別人,只相信自己。在這個意義上說,他人發不發聲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發聲。自信的人只聽自己的聲音。

自己從心裏發出的聲音。

但其實,有一層內幕魏延也沒有想到——劉備另有所圖。

不錯,仁義是一方面,目的卻是另一方面。劉備想要達成的實際效果是讓泠苞回去招降劉璝、張任二人來獻雒城。這真是一個聽上去很誘人的行動計劃,不過也很不靠譜,因為不確定的因素太多:泠苞的口才或者說服能力;劉璝、張任二人的世界觀和價值觀;最重要的是泠苞的真實心思——他自己是不是真降劉備了?

這些都不得而知,充滿變數。

劉備卻一相情願地對這一切充滿美好想象。他像詩人一樣對這個世界充滿期待。面朝大海,春暖花開,希望八方來投,而自己則是那傳說中的大海。

泠苞卻不想面朝大海。

準確地說,他不認為劉備是大海。泠苞心中的大海還是他自己的主子劉璋。他願意繼續為其效力。

泠苞回到雒城後,向劉璝、張任獻計說,咱這一帶啊,正靠近涪江,江水很急,前面的山腳地形最低。呵呵,是個鬼門關呢。只要給我五千人挖開山腳窪地,就可決涪江之水淹死劉備之兵。

毫無疑問,這是個陰毒的計謀。所謂以怨報德,泠苞演繹得那叫一個心狠手辣。當然,戰場上是沒有道德的,泠苞以為,一切只能怪劉備心太軟。

這是心太軟的報應。

好在世上事並不是非此即彼的二選一。世事通常是混沌的、微妙的,充滿變數。

就像劉備的命運。似乎水漫金山了,卻又有驚無險。

因為出現了一個人。這個人注定要站出來挽救劉備。

他叫彭羕。身高超過一米八,個子很高,眼神卻很冷,是個桀驁不馴的人物。

在這個世界上,一個性格溫順的人命運也溫順,而桀驁不馴的人命運大多坎坷。彭羕就是如此。他為桀驁不馴付出的代價是成為一名罪犯。

劉璋的罪犯。

對劉璋來說,任何人都不可以對他桀驁不馴,哪怕是高個子。

劉璋的個子不高,所以對高個子的桀驁不馴者尤其苛刻——彭羕就這樣成了罪犯,並且成為泠苞手下開挖山腳窪地的一個苦力。

所有這一切因素湊在一起,只能對劉備有利。

因為彭羕逃出來向他預警了。這是彭羕的人生新選擇。對彭羕來說,他只是多跑了兩步路,可對劉備和他的那些手下而言,卻意味著今後可以有無數的人生旅途可以走。

所謂天無絕人之路,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劉備得救了。

魏延也是新仇舊恨湧上心頭,他活捉了正在挖陷阱的泠苞,並將他扔到了劉備面前。

劉備這次沒有心軟,而是很傷心。

他這才知道,心軟未必比心硬好。心軟之人就像有漏洞的服務器,如果不打補丁,被攻擊就只是時間早晚問題;而心硬之人則沒有任何漏洞,因為無情,所以無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