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 輸不丟人,怕才丟人

公孫瓚與袁紹打起來了。

這一回的打法卻是與以往不同。因為公孫瓚築城圍圈,建了一個樓。

樓很高,有十丈;樓中糧食也很多,公孫瓚積粟三十萬以自守。

袁紹望樓興嘆。因為他既攻不進,也餓不死公孫瓚的部隊。

袁紹以為,公孫瓚是不可戰勝的。公孫瓚也以為,自己是不可戰勝的。但事實上,公孫瓚很快就敗了。

他不明白這樣一個道理:在這個世界上,真正不可戰勝的不是高樓,而是人心。

公孫瓚失去了人心。

人心的失去從一群被圍的士兵開始。公孫瓚所部有一群士兵被袁紹圍攻,他卻坐視不管。

因為公孫瓚心中有這樣一個邏輯:優勝劣汰,被圍攻的士兵是不能救的,他們必須靠自己的力量去獲得勝利。如果每次被圍都指望他出手相救,那這支部隊就不會死戰,人人想著“等靠要”了。

公孫瓚的戰爭邏輯很奇怪,也很冷血,所以傷了眾人的心。

他的手下開始爭先恐後地大逃亡。即便是那些沒有被圍,在樓中安然無恙的兵們。

不錯,表面上他們是沒有被圍,但事實上卻已被團團圍定。

被公孫瓚的戰爭邏輯團團圍定。

十丈高樓一夜之間就破了。袁紹驚恐地發現,失去人心,也就失去了一切。公孫瓚死了。

死於走投無路。他先殺妻子,然後自縊,最後全家都被大火焚燒殆盡。

當然對曹操來說,公孫瓚的死不可怕。可怕的是袁紹的勝利。

要命的是袁紹不僅勝利了,還團結了。

袁紹團結了他弟弟袁術。

袁術因為在淮南驕奢過度,不恤軍民,混不下去了,便拿了傳國玉璽哭著喊著要投奔他哥去。

準確地說,他是希望袁紹做皇帝,自己可以有個保護傘。

曹操怕就怕這一點。正所謂兄弟同心,其利斷金。他不能允許這種狀況出現。

劉備就是在這樣的時刻出現在曹操面前的。

他來請戰。劉備說,袁術如果要投袁紹,一定從徐州過,徐州這地方我熟啊。丞相如果給我一路軍馬在徐州布陣,我保證,袁術將一命嗚呼!

曹操看著劉備,沒說話。

他不明白劉備在說什麽。雖然從字面上聽,劉備的話淺顯易懂,但曹操要聽話外音。

打袁術?為什麽要打袁術?

為什麽要在此時提出打袁術?

為什麽要跑到徐州去打袁術?

劉備是英雄嗎?

不是嗎?

是嗎?

是舍我其誰的英雄還是惺惺相惜的英雄?

或者,只是個偽英雄?

所有的問題,曹操都沒有弄明白。

曹操深沉地看著劉備,就像看著一個世紀的不解之謎。

最後,他點頭了。

曹操之所以會點頭,原因只有一個。

他自信。

自信世間英雄,舍他其誰?!

也許,劉備可能是英雄,是他看走眼的英雄,但充其量只是個潛在的英雄,未成氣候的英雄。而現如今,截擊袁術,阻斷袁紹兄弟倆的合作是當前最緊迫的政治任務,這個任務的完成,看上去非劉備莫屬。所以曹操思前想後,最終點頭。

劉備籲了一口氣,長長地籲了一口氣。

獻帝則悵然若失。因為劉備要走了。

他曾經寄厚望於劉備,又寄厚望於董承,但他們看上去都難擔重任。

也許,不是他們太軟弱,而是曹操太強悍。統天下兵馬,豈是一兩個人可以撼動的?

但獻帝依舊有期待,對劉備。在劉備臨走前,他希望這個皇叔給他一個暗示。

去徐州是戰略轉移,而不是逃跑。

劉備沒有給他暗示。

這樣的時局,是自顧不暇的時局,沒有誰可以保證誰的將來。劉備此番去徐州,老實說,還真是逃跑,不是冠冕堂皇的什麽戰略轉移。

他是跑路去了,在曹操沒有對他起疑前。或者說在曹操沒有對他痛下殺手前。

你走了,我怎麽辦?

在宮中,獻帝向他發問。

獻帝的發問毫無疑問是幽怨的,因為有氣無力。

我會回來。劉備的回答不卑不亢。

什麽時候?

在你需要的時候。

我現在就需要。

需要什麽?

你的保護。

董承可以。

董承不如你有力。

也許吧。有力無力試過才知道。

可不可以不走?

不可以。

為什麽?

沒有為什麽。

劉備上路了,領五萬人馬,直奔徐州而去。他是在獻帝的眼淚中出發的,也是在董承的幽怨裏出發的。

董承怪他不夠哥們。說好要成立敢死隊與曹操血戰到底的,這戰還沒開打呢,堂堂劉皇叔就趕緊尋一個機會溜之大吉了。所以,董承要劉備給他一個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