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4章 思帝之亡(第2/3頁)

景耀猜測,思帝從上官太後那裏偷出了毒藥,自己吃了下去,由此證明父皇的確是被母親毒死的。

在整個中毒期間,思帝幾乎不與母親說話,只與撫養自己長大的上官皇太妃談過幾次,每次之後上官皇太妃都會哭著離開。

思帝顯然沒說出全部實情,因此在上官皇太妃看來,害死思帝的人就是姐姐。

韓孺子還是感到難以理解,“思帝為這個自殺?”

景耀道:“陛下見過思帝嗎?”

“見過吧。”韓孺子對這位長兄的印象更淺。

“臣服侍過思帝,雖非近侍,但也算比較了解。思帝人很聰明,看書過目不忘,能與鴻儒辯論而不落下風,性子也很和善,對宮人比較仁慈,但思帝是天生驕子,只適應一帆風順,不適應大風大浪。”

“有一件事是臣親自所見,思帝還是太子的時候,身邊的兩名太監因為一點小事發生爭執,越鬧越僵,最後竟然去找太子作決斷。太子一開始興致很高,想要主持公道,可是兩人各執一詞,每個人都有道理,卻彼此矛盾,偏偏沒有外人能夠當佐證。太子越聽越怒,當時臣就在旁邊,向兩名太監使眼色,讓他們其中一人認錯,化解此事。可惜那人沒明白臣的意思,反而爭得更激烈,賭咒發誓,聲稱自己所言為真。”

景耀嘆了口氣,顯然對當時的場景印象極深。

“太子突然就暴發了,跳起來說‘你們要逼死我嗎?’那兩名太監這才反應過來,急忙謝罪,倉皇告退。兩人離開之後,太子面紅耳赤,對臣說,‘我哪裏做得不對嗎?這兩人都不肯說實話。’”

韓孺子道:“或許這兩人說的都是實話,是他們自以為的實話。”

景耀點頭,“陛下所言極是,依臣所見,這兩人不過是意氣之爭,思帝從一開始就沒必要參與,或者打聲哈哈,讓兩人消消氣也就算了。可思帝非要查清真相,眼裏不容沙子,偏偏又看不到真相,這讓思帝極其憤怒。最重要的是,思帝以為錯在自己,因為自己不夠聰明、不夠威嚴,所以兩名太監都不肯說出實話。後來這兩人都被派去守墓,臣這次也找過他們,兩人仍然彼此懷恨在心,而且都聲稱思帝支持過自己,若非當時就在現場,臣也會無所適從。”

楊奉與上官太後就是互相爭吵的兩人。

楊奉對皇帝的標準很高,當然要督促思帝速作決定,結果卻令思帝更加痛苦。

“上官太後不知道是自己逼死了思帝嗎?”韓孺子問。

“或許知道,或許不知道,世上之事並無一定之真相,思帝至死不悟。總之在上官太後心中,思帝之死另有元兇。”

上官太後將仇恨轉嫁到崔家,殺死崔太妃之後,終得心安。

“上官太後又為何自殺?”

“聽聞敵軍將要破城,上官太後驚恐之余,大概再也沒辦法對自己隱瞞真相,所以……”

韓孺子盯著景耀,整個講述的確厘清了許多事實,但是漏洞也不少,尤其是上官太後自殺的原因。

“上官太後並非遇事慌亂之人,即便敵軍真的破城,她也不會是第一個自殺之人。”

景耀躬身行禮,“正如臣所說,世上並無一定之真相,上官太後心中有鬼,比別人更脆弱一些,聽說敵軍將要破城,就以為是已經破城,因此懸梁焚屍,自稱是不願死後受辱,臣倒以為她是無臉去見桓帝、思帝與上官皇太妃。”

韓孺子沉默片刻,“是誰告知上官太後敵軍破城的?”

“是臣。”

再問下去就是誰派景耀去的,韓孺子卻決定到此為止,“天下廣大,皇帝能做的事情許多,思帝都錯過了。”

“思帝一開始就領略了皇帝的好處,在思帝看來,皇帝大概也就如此了。”景耀上前一步,“臣也老了,命不久矣,別無它願,只望陛下千秋萬歲、永保江山。”

景耀掌握太多的秘密,知道自己會受到忌憚,但他一生中最大的失敗就是被上官太後貶黜,此仇一報,他已無憾。

“等敵軍退了,你也去給思帝守墓吧,聽說敵軍對城外陵墓破壞不少,需要大修。”

景耀跪下跪頭,明白皇帝免去了自己的死罪。

“對楊奉,你的猜測不準。”韓孺子道,楊奉的妻兒就在城內,他有機會更深入地了解這名太監。

景耀再次磕頭,沒有爭辯。

屋外已是大亮,韓孺子只睡了一個時辰,卻無意休息,奇怪的是,他想的不是思帝之死,不是楊奉,不是宮裏的任何人,而是不見蹤影的孟娥。

回憶前晚的點點滴滴,良久之後,韓孺子忽然心中一動,大步向外走去,向外面的劉介等人招手,直奔勤政殿。

卓如鶴等人忙碌多時,都回家休息了,只剩一名小吏在收拾東西,韓孺子進來之後問道:“城內守軍都出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