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7章 財主

韓孺子堅持沿江東下,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景耀已經找到楊奉家人的下落,就在雲夢澤東邊的湖縣。

景耀這段時間非常努力,他已經毫無保留地指控上官太後,皇帝卻遲遲沒有采取行動,他有點驚訝,卻不完全意外,在宮裏做事多年,景耀太了解這裏的規矩,皇帝與普通人很多時候沒有兩樣,總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上官太後毒殺先帝一事若是公開,會令天下聳動,卻對皇帝本人沒有多大好處。

按照慣例,皇帝肯定會想別的理由處置上官太後,景耀打聽到,慈順宮的確加強了守衛,名義上是不允許外人打擾病中的太後,其實是將她軟禁了。

景耀明白,自己要做的事情就是耐心等待,並且表現得毫不在意,以免被皇帝認為別有用心。

他真是全心全心意地尋找楊奉的家人,唯一的線索就是楊奉曾經寫過家信,當初的送信之人必然去過楊家。

楊奉做事極少留下漏洞,除了那半封信,再沒有任何痕跡。

景耀懷疑醉仙樓的廚子不要命,就是當初的送信人,他查到,不要命與楊奉很早就認識,交情非同一般。

可不要命徹底失蹤了,楊奉在雲夢澤的時候,不要命偶爾出現一次,楊奉死後,不要命就像是鉆進了地下,再也沒有露面。

景耀沒有死心,稍稍改變方向,他猜想,上官太後如此多疑的人,絕不會輕易相信楊奉的坦白,必然會派人查證之後才會放心,或許當年的查證者也去過楊家。

順著這條線,景耀再度深挖。

王府不是楊奉,做事總會留下很多記錄,這些記錄如今都歸東海王所有。

東海王在京城有府邸,去過幾次東海國的王府,從來沒將那裏當成自己的家,更沒藏過見不得人的東西,於是寫了一封命令,任由景耀在府中查看所有簿冊、詢問所有人。

景耀查到了,那只是簡單的一句話,記錄某位太監去往湖縣並歸來,奇怪的是,東海國與湖縣並無正式聯系,來往只有這一次,而且沒有帶去或帶回任何東西,與其它記錄截然不同。

“某位太監”已經過世多年,景耀不死心,繼續調查,終於找到這名太監當時的一名隨從。

隨從已經離開王府,在東海國成家立業,面對詢問異常謹慎,只字不肯透露。

景耀拿出東海王的命令,稍稍地威逼利誘一下,得到了極關重要的信息,將楊奉家人的住址縮小到湖縣的一條街上。

事隔多年,也不知楊家人搬過沒有,景耀沒有立即前往調查,而是給皇帝寫了一封密信,請求指示。

皇帝命令他留在東海國。

韓孺子的巡狩隊伍規模不大,只有三千余人,或騎馬,或乘船,沿江東下,在雲夢澤兜了半圈,召見吏民,觀察風土人情。

所見所聞讓韓孺子比較滿意,當年的土匪巢穴,如今已成良田沃土,但是仍難自給自足,耕牛不足,糧食產量也不高,仍需從各地調劑。

這種事情只依靠皇帝身邊的幾十人是操作不了的,必須運用朝廷的力量多方協調。

韓孺子在一座古城裏逗留了整整十天,匯集隨行大臣以及地方官員,公開議事,公開解決,並將自己選中的一些年輕官員安插到地方,以考察他們的能力。

只有一件事讓韓孺子略感不滿,想當初流民眾多,幾乎威脅到大楚的生存,如今需要開墾荒地,招募到的流民數量卻沒有他預料得那麽多。

官員回復,百姓思鄉,回到原籍之後,只要還有一口飯吃,輕易不願離開。

時至深秋,巡狩隊伍來到湖縣,在城外駐陛,只停留一夜,次日正常出發,不給當地增加太多負擔。

金純忠提前多日就已來到湖縣,沒穿官服,帶著六七名隨從,裝作東下的商人,帶著一船貨物,暫停城內。

湖縣不大,城內就三條街道,主街寬敞些,另外兩條街道與小巷差不多。

這天下午,金純忠一個人走出客棧,信步閑遊,很快拐入後街。

後街比較冷清,但也有一些商鋪開張,小販守在街角,無精打采地兜售已經蔫了的果菜。

景耀提供的消息語焉不詳,只說是後街的一戶人家,對面有個茶館,相隔十幾年,也不知還在不在。

老實說,金純忠不太理解皇帝的執著,楊奉就是楊奉,死得有些蹊蹺,但也僅此而已,其家人不見得能提供真相。

但聖旨就是聖旨,金純忠奉旨行事,沒有半點懈怠之心,從街頭走至街尾,每有商鋪,都要進去打聽一番,沒得到多少有用的消息,東西倒是買了不少,都讓商家送到客棧裏。

他路過兩家茶館,一家的對面是戶新婚不久的夫妻,繼承祖屋,數代居於此地,與楊家無關。另一家的對面住著商販,幾年前搬來的,再往前的住戶沒人記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