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7章 半封信

楊奉一直得到上官太後的信任,即使在他追隨皇帝出宮期間,這份信任也沒有減弱,這本是極其罕見的事情,卻幾乎被所有人所忽略。

一個是身世清白的太後,一個是神秘莫測的太監,的確很難聯系在一起。

韓孺子也沒想到,他清楚記得,自己剛剛進宮的時候,楊奉明顯處於孤立無援的處境,思帝駕崩對楊奉打擊甚打,於是孤注一擲試著培養新皇帝。

楊奉受上官太後信任,卻沒到寵信的地步,至少在表面上遠遠比不了其他太監。可是當時最受寵的幾名太監不是被殺就是被囚禁,下場都不好。

韓孺子沒有忘記,景耀當初是楊奉在宮裏最大的敵人之一,兩人分別迎入不同的皇子,明爭暗鬥不斷。

景耀自己也知道,為了向皇帝說出“上官”兩字,他多做了幾個月的調查,奔波多地,動用一切力量,不放過任何一個可能的線索,終於,老天不負苦心人,讓他找到了至關重要的證人、證物。

義士島公開揚言反楚復齊,楊奉卻將孟氏兄妹介紹給上官太後,他認識島上的人就很奇怪,將這樣的人送進王府與皇宮,更是令人驚異。

景耀決定從此深挖,上官太後與孟娥尚在宮中,無法詢問,孟徹下落不明,一直沒找到,景耀於是親赴東海國,從外圍尋找知情者。

這是大海撈針的找法,景耀接觸了大量的王府舊人以及投降的海盜,都是些很普通的百姓,或者曾在王府裏做過事,或者走投無路時當過海盜,如今又回鄉當良民。

認識楊奉的人不少,了解他的人卻一個也沒有,至於大量江湖傳言,景耀不用調查就知道是假的。

景耀盡量說得簡略,在見過諸多人之後,他找到了一位有用的證人。

此人是名書商,在東海國有一家店,因為書的質量好,種類豐富,在當地小有名氣,他說,這一切都拜楊奉所賜。

從前他是一名普通的書商,東摘西抄,印一些粗制濫造的書籍,賣給不識貨的客人。

某天,一名客人上門,拿出一本前朝野史,嚴肅地聲稱書印錯了,書商當然不承認,以為既然是野史,當然會有一些無據可查的內容,客人也不發怒,翻開書,一頁一頁地翻動,指出前後矛盾之處,不用對前朝往事了解太多,只憑書中記載,就能判斷對錯。

書商越聽越驚,只是一本閑書,提供些茶余飯後的談資而已,這名客人居然真的一字一字地讀完,看出諸多錯訛。

尤其是客人談吐不凡,不像是普通人,書商害怕了,改口道歉,拿出店中藏書,請客人隨意挑選,都不收錢。

客人挑了一會,指出所有的書都沒價值,雖然沒再多說什麽,但是目光冷酷,充滿鄙夷,書商一輩子都忘不了。

事後書商打聽到此人名叫楊奉,是王府裏的一名太監。

書商從此勵精圖治,四處收購好書、真書,每得一本,必然先送到楊奉那裏,請他評判,隨書贈送一些小禮物,都不貴重,略表心意而已。

楊奉一開始將書原樣送還,可書商堅持不懈,楊奉開始做些評判,寫在紙上,夾在書中,指點書商去何處、向何人購買何種版本的書籍。

書商漸漸開悟,收購的書籍越來越佳,有了一點小小的名聲,店鋪經營至今,快要讓兒子繼承了。

楊奉進京之後,聯系中斷,兩人再沒有見過面。

書商對楊奉不吝溢美之辭,為了說明自己真的認識楊奉,他捧出一只箱子,裏面裝滿了紙條,全是楊奉親筆所寫。

景耀大致看了一下,紙條裏沒有線索,本打算放棄對書商的詢問,可是多日來毫無所獲,讓他極其謹慎,舍不得太早改變方向。

他有自己的手段,通過當地官府裏的公差,給書商一點小小的壓力,然後買了幾十套書,再給書商一點甜頭兒,恩威並施,書商透露了更多記憶。

“我不知道老爺想問什麽,不過我這裏有一點東西,老爺或許會感興趣。”

書商拿出另一張紙條,沒放在箱子裏,上面的內容也與書籍無關。

那是半封信,沒有寫完,不知什麽原因,楊奉將它作廢,無意中塞進了書裏,一道送給了書商,他自己大概從不知道此事。

景耀帶回了半封信,韓孺子一看就認出這的確是楊奉的筆跡。

信是寫給妻子的,卻像對待孩子一樣,叮囑她每餐不要吃太多,不要與鄰居爭吵,更不準動拳。

韓孺子難以想象楊奉怎麽會有這樣一位妻子,若非了解楊奉為人,他會以為這是開玩笑。

信裏沒提到孩子,但是有一句“前途莫測,若有萬一,可向顯妃求助”,信寫到這裏就沒了。

景耀沒有多做解釋,“顯妃”就是當時的東海王王妃、現在的慈順太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