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8章 新宰相

瞿子晰等人都是朝中大臣,小小的倦侯府府丞可沒辦法想見就見。

韓孺子找借口先後召見四人,趙若素站在一邊觀察,表面上是與兩名太監一同收拾公文。

第一位獲得召見的人是馮舉,他剛剛丟掉極具權勢的吏部尚書之職,繼任宰相的機會越來越渺茫,需要一點安撫。

宰相空缺的這段時間裏,馮舉代行職業,在勤政殿主持議政,韓孺子召見他,是要商量一下東海剿匪事宜。

馮舉與往常一樣恭謹有度,看上去毫無怨言。

雲夢澤剿匪尚未完成,韓孺子就已經在策劃東海之戰,雲夢澤進展順利,結束得比較早,朝中因此出現兩派意見:一派認為應該乘勝追擊,立刻開始在東海剿匪,另一派則堅持原有計劃,一定要等到戰船建造完備之後,再行剿匪。

大臣們為這件事已經爭論好幾天了,眾將領的想法也不一樣,將被任命為剿匪主將的黃普公,倒是無可無不可,“船少的時候出奇計,船多的時候用正招,都能打。”

韓孺子因此將馮舉叫到淩雲閣,想聽聽他個人的想法。

在勤政殿,馮舉代行宰相之職,是不能隨便說話的。

“兩派意見各有優劣:即時開戰,士氣最盛,但是意外也最多,能打海盜一個措手不及,卻沒辦法將海盜完全包圍,總有漏網之魚;兩年之後開戰,準備充分,很可能會將海盜一網打盡,一勞永逸。”

馮舉想了一會,“依臣之見,莫如兩計並用,先派一支水軍入海,一則擊退海盜,挫敵之銳氣,二則勘查海勢,為決戰準備,三則保護船塢,以免受到偷襲。對這支水軍,不求大勝,不問殲敵之數,全當是練兵,兩年之後並入大軍,則必勝無疑。”

這與韓孺子的想法幾乎一樣,他笑道:“馮大人高見,不必再議,就這麽定了吧,有勞馮大人通知兵部,照此制定剿匪之計。”

馮舉告退。

這次會面極其普通,韓孺子沒瞧出什麽特別之處,看向趙若素,這位小吏卻不開口,非要等到見過所有四人之後,再說結論。

第二位是新任右巡禦史卓如鶴,雖然多數人都相信他就是下一任宰相,但是皇帝從未明說,作為當事人,卓如鶴多少有些期待與忐忑,面見皇帝的時候,他比馮舉更顯恭謹,回答問題時也更顯認真。

“邊疆國相與南方郡守常由世家把持,朕以為不妥,但是又不願驚動天下,卓大人可有主意?”

卓如鶴躬身行禮,思忖良久,“未可一概而論,南方卑濕,風土人情與中原截然不同,根據過往的經驗,每到更換官吏之時,土著必有一亂……”

“這是為何?地方官做得太好,土著思留,不願放人走嗎?”韓孺子問道,他沒去過南方,只憑公文,對那邊的了解不多。

卓如鶴回道:“倒也不全是,土著之人不識文字、不立字據,一切約定以口頭為主,往往邀集多人,當眾立誓,事後執行,也只認當時的立誓之人,一有官員調動,土著就以為是要背約。”

韓孺子沒想到會是這樣的原因,“為何不向南方多派文學之官,加以教化?”

卓如鶴道:“自太祖定鼎,大楚從未停止教化,在江南蔚然成風,那裏出的狀元數量已經超過北方,可是更往南的偏遠之地,效果甚微,土著鄙視文字,以為無用,甚至視之為陰險卑鄙之物,寧死不學。官員無法,只能順其自然。”

韓孺子輕嘆一聲,“邊疆國相呢?”

“武帝初期也曾頻繁調動國相,可是新國相難與諸侯相處,引發不少混亂,甚至有一位諸侯進京自殺,只為控告本國國相。武帝殺掉那名國相,從此再少調動,只求國相與諸侯能相安無事。”

“相安無事的結果就是齊王叛亂?”韓孺子說。

“恰恰是原齊王,為掩飾叛亂,常常主動更換國相。”

“如此說來,這些問題都沒辦法解決了?”

卓如鶴躬身行禮,“若想一勞永逸,難,一個一個逐漸解決,倒有不少辦法。”

“嗯,有勞卓大人寫一分對策,朕要細讀。”

“遵旨,陛下。”卓如鶴領命告退。

趙若素仍不開口,事實上,他的目光就從來沒有轉過來。

第三位是新任戶部尚書瞿子晰。

六部當中,戶部掌管天下人口稅賦,職責最為細致,韓孺子讓瞿子晰去戶部,是想看看自己的這位老師能不能沉下心來。

“流民初定,入春以來,多地缺糧,頻頻向朝廷告急,瞿先生初掌戶部,可有應對之策?”

所有問題都是韓孺子自己想提出來的,趙若素沒有參與。

瞿子晰行禮時姿態大度瀟灑,頗具古風,回道:“賑災非戶部一家之責,陛下若想調糧,需在勤政殿上提出,群臣共議,戶部提供各地數字以供參考,定策之後,再與各部司配合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