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4章 開誠布公(第2/2頁)

“有,而且很常見,但是陛下的做法有點不同尋常。”

“哦?別的皇帝是怎麽做的?”韓孺子開始感興趣了,趙若素就像是廟裏的簽子,非得提對問題,才能給出合適的回答。

“據微臣所知,多數皇帝常深居宮中,宰相在外主持朝政,事事通稟宮中,彼此相安無事。也有一些皇帝在宮外另辟新宮,但以玩樂為主、議政為輔,陛下之不同尋常,是要將倦侯府當作長久議政之所,身邊又沒有重臣相伴,勤政殿因此會覺得受到了冷落。”

韓孺子笑了兩聲,這正是問題之所在,他身邊若是常有重臣相伴,倦侯府就會變成另一個勤政殿,他想突破規矩就很難了。

“朕的想法其實很簡單:規矩之所以為規矩,慣例之所為為慣例,肯定都有原因,不可輕易變之,可大楚內憂外患不斷,許多事情超出了規矩與慣例的範圍,需以非常手段解決。朕因此希望宰相守成,用規矩與慣例保持朝廷的穩定,朕則見機行事,不必墨守成規。”

“陛下有此想法,大楚幸甚。”

“可宰相等大臣對此似乎不太安心,朕該怎麽辦?與宰相開誠布公?還是多等一段時間?”

趙若素跪下了,“陛下絕不可與大臣開誠布公,對宰相如此,對其他大臣也是如此。”

韓孺子略感驚訝,“原因呢?”

“陛下一直是大楚天子,宰相等人卻未必一直是大楚之臣,陛下總有更換大臣的時候,今日的開誠布公,日後就會顯得尷尬,所謂君君臣臣,開誠布公絕非帝王所為。”

韓孺子其實也沒有這個打算,“然則君臣之間如何溝通呢?”

“需就事論事,沒有一定之規。”

“比如這次的太後尋親,即使最終證明那真是朕的舅氏,朕也不想立刻重賞,該怎麽對宰相說,讓他明白朕的心意,又不會特別反對?”

趙若素想了一會,“微臣有一建議,陛下聽聽可否。”

“嗯。”

“鏞太子遺孤兩舅尚在,不妨從他們身上著手。”

韓孺子眉毛一揚,鏞太子遺孤就是之前代替他當傀儡皇帝的小孩子,有兩位姓吳的舅舅,都被封侯,其中一人還曾參與於奪位之爭,一直支持冠軍侯,但是根基太淺,沒起多大作用,事後也沒受到追究。

這是一個極其敏感的話題,趙若素敢在皇帝面前提起,膽子不小。

韓孺子希望看到的卻正是這種有話直說的膽量,若是人人在他面前都噤若寒蟬,那他就真是“孤家寡人”,只能憑一己之力對抗內憂外患了。

“接著說。”韓孺子沒有完全明白趙若素的意思。

“吳氏兩人已無資格稱侯,陛下可以要求有司盡快處理此事,等奏章到來之後,寫上批得,至於寫什麽,陛下可以斟酌。”

韓孺子有所領悟,“朕直接說出口,宰相不肯接受,寫幾句批復,他卻會當真?”

跪在地上的趙若素磕了一個頭,因為他說的話越來越要出格,“皇帝通常慎言,若是不得不開口,通常也是言不由衷,宰相將陛下當成尋常的皇帝,陛下嘴上越說不要重賞,宰相越要堅持己見。還有一個原因,這場爭論早晚會泄露出去,外戚若是掌權,絕不會埋怨陛下,卻可能怨恨大臣不肯‘據理力爭’。君臣最好無爭,若爭,也不可公開,勤政殿是議事之所,大臣可以爭,陛下不能爭,超然在上,方能可進可退。”

“但是朕可以在批復中暗示?”

趙若素點頭,“合適的奏章,加上合適的批復,宰相肯定會明白,如果他懂規矩的話,也絕不會反對,這是所謂的‘不爭之爭’。”

韓孺子大笑,這一番話真讓他豁然開朗,也明白了要做何批復,在取消吳氏雙侯的奏章上,他不用提自家外戚半句,只需適當表達對隨意封侯的不滿,申明志自會理解皇帝的意圖,重新考慮對王氏的封賞。

這是一場微妙的遊戲,皇帝與宰相表面上沒有任何爭執,而且互相讓功:皇帝將提出封賞內容的權力交給宰相,宰相則會在最終的奏章中頌揚聖德。

“你應該經常留在朕的身邊,趙若素,你在晉城立過大功,也該升官了。”

趙若素再次磕頭,“皇帝不可與大臣開誠布公,反之也是一樣,微臣鬥膽,剛剛對陛下開誠布公,已無為臣的資格,連中書舍人也不能當了。”

韓孺子吃驚地說:“怎麽,你要辭官嗎?”

趙若素擡頭,“陛下真要留微臣在身邊?”

“嗯。”

“那就調任微臣充當倦侯府府丞吧。”

中書舍人雖然品級不高,比府丞還是要超出一大截,而且中書省是至重之司,趙若素這是將自己一貶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