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4章 唯一的出路(第2/3頁)

馮舉點頭,“沒錯,臣離城之時,曾經見過太後與……”

韓孺子打斷他,“說說外面的形勢,大將軍那邊的進展如何?”

馮舉長嘆一聲,“大將軍崔宏與柴悅前日與匈奴人交戰,敗退數十裏,如今死守燕國南界,前進不得,據說臨淄城的叛軍也已出城,集結大批海上盜匪,循蹤北上,要與匈奴人夾攻楚軍。”

崔宏與柴悅的軍隊組建匆忙,缺少精兵,人數上也一直沒能占據優勢,戰敗在意料之中。

可是作為被困之人,聽到這樣的消息總會有一點失望,韓孺子笑了笑,“勝負乃兵家常事,匈奴人初入關時氣勢如虹,從遼東一路奔襲至晉城,如今卻只能將楚軍擊退數十裏,已見頹勢。”

能將一次戰敗理解為勝利的前兆,馮舉更說不出話來,好一會才道:“陛下高瞻遠矚,非臣所及,只是……只是……”

“馮尚書但說無妨。”

“眼下局勢混亂,對大楚不利,匈奴人雖然勢頭受挫,但是兵多將廣,不可小覷,大將軍那邊即使反敗為勝,也不能將匈奴人一舉消滅,更解不得晉城之圍,匈奴右賢王一旦獲命攻城……”

韓孺子沉吟片刻,“塞外的楚軍怎麽樣了?”

馮舉搖頭,“仍在堅守馬邑城,暫無消息,朝廷的意思是這支楚軍不可輕易入關,以免掉入匈奴人的陷阱,太後也以為不可隨意惹怒匈奴人。”

馮舉所謂的“太後”是指王美人,皇帝的生母地位太低,不好稱呼,只得含糊其辭,反正雙方心照不宣就好。

韓孺子不能將希望都寄托在鄧粹身上,說:“馮尚書以為朕應該接受和談?”

馮舉這些天來反復權衡,在皇帝面前必須拿出一個明確說法了,“為陛下著想,只能和談,為大楚著想——和談也是最好的選擇。”

“大單於要的不只是停戰與結盟,還有大楚的土地。”

“嗯,大單於說了,停戰之時匈奴人所占據的土地都歸匈奴,另外還要恢復故齊國,將現在的齊國、東海國等地歸還給陳氏。”

“嘿。”

“即便如此,大楚仍剩下多半壁江山……”

“多半壁不穩定的江山,沒有長城,匈奴人隨時可以聯合叛軍西進,大楚從此只能向異族俯首稱臣。”

馮舉沉默了一會,說:“依臣愚見,莫不如這樣:一面與匈奴人和談,一面將大將軍和馬邑城楚軍全到調至洛陽一帶,只要陛下能夠離開晉城,只要楚軍主力仍在,就能與匈奴人決一死戰,奪回失地。”

韓孺子沉吟不語,馮舉補充道:“陛下不用擔心背信之事,臣願留在匈奴人那邊當人質,到時候將一切責任歸咎於臣即可,如果大單於還不放心,可以再送去一些宗室子弟,總而言之,必須保得陛下平安,大楚才有希望。”

韓孺子有點驚訝,他還記得自己第一次當傀儡皇帝時的無助狀態,現在卻受到一位顧命大臣的全力支持,東海王說得沒錯,在皇帝最危險的時候,帝位卻也最為穩固。

因為大楚不再需要傀儡,而是一位能夠力挽狂瀾的皇帝。

韓孺子道:“馮大人的計策可行,唯有一點,大單於不會就這樣接受和談,他會搶先一步違背協議,非得除掉一南一北兩支楚軍之後,他才能安心地解除晉城之圍。”

馮舉啞口無言。

韓孺子突然感到可笑,“大單於口口聲聲說是需要一位強大的盟友,可他的所作所為卻都是要將大楚變得虛弱不堪,既然這樣,他何不幹脆占領整個大楚呢?嗯,他沒有信心,他想要奴隸,卻希望奴隸自己管理自己。”

馮舉離開凳子,跪在皇帝腳邊,“陛下三思,大楚若無陛下,後繼者只怕連奴隸也當不上。”

朝中大臣已經選擇兩名繼位者,英王只是用來離間叛軍與匈奴人,斷無可能登基,另外一名宗室子弟是韓孺子的堂侄,從血統上來說毫無瑕疵,可馮舉認得此人,相信那絕不是一位合格的亂世之君。

韓孺子伸手,本想扶馮舉起身,最後卻將手掌落在吏部尚書的肩上,說:“你說得沒錯,只能和談,但不能按大單於的意思和談,接下來的三天裏,朕要你想盡一切辦法通知塞外的楚軍,命他們去進攻燕國與遼東,還要想盡辦法讓大單於相信,京城真會擁立一位新皇帝。”

馮舉擡頭,吃驚地看著皇帝。

韓孺子收回手臂,在椅榻上坐直,“咱們就賭一把,賭大單於會害怕,害怕匈奴人回不了草原,害怕京城真會另立新君。馮尚書,你一定要將朕的旨意傳過去,哪怕塞外的楚軍只是做出向東進發的架勢,對和談也有幫助。”

“要是賭輸了……”

“朕絕不向異族臣服。”韓孺子平淡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