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章 行軍(第2/2頁)

韓孺子率領四千將士出發了,前一夜來送行的人可不少,由於無法說服大將軍韓星改變主意,眾將官改為討好鎮北將軍韓孺子,目的只有一個,請他照顧自家親戚,不要讓他們上戰場冒險。

跟從前一樣,韓孺子全應承下來,將得到的禮物分發給自己軍中的眾將士,包括大將軍分派給他的那兩千人。

天亮前吃飯,太陽一露頭,軍隊出發。

馬邑城離碎鐵城八百多裏,但這是地圖上的距離,中間隔著崎嶇的大山和荒涼的戈壁,如果是急行軍,可以多攜馬匹並自帶幹糧,由塞外繞行,不計成本的話,三四天可到。

正常行軍則從關內繞行,每一日的行程都有詳細的規劃,營地、糧草由途中各縣負責安排,走得雖慢,卻很踏實。

之前由京城來北疆,行程比較急迫,韓孺子和他的一千部曲幾乎是被大軍裹挾著前進,感受不深,直到現在才第一次領軍行進,一路上學到不少東西。

與大多數人一樣,韓孺子之前有點瞧不起軍中的文吏,覺得他們不會打仗,還總挑將士的小錯,一個個都是陰險小人。

這次行軍之後,韓孺子改變了看法,事實上,在行軍途中,他大多數時候都與軍吏們待在一起,與他們一塊預估時間、天氣、糧草、營地等數不盡的細節問題。沒辦法,幾乎每天都有意外發生,有人生病,有人的馬匹死了,一陣急雨耽擱了行程,途中還遇到一次“造反”,都需要軍中的文吏一一解決。

那是行軍第五天,行程過半,四千人剛剛入營,還沒來得及解鞍休息,所過之縣的縣尉匆忙跑來求助,說是有一群亂民明早將要攻打縣城,縣令得知了消息,手中卻沒有士兵能夠守城,正好趕上鎮北將軍到來,因此派縣尉借兵。

主簿提醒倦侯,沒有大將軍之令,行軍途中是不能進入任何城池的,只能在城外駐軍,更不能輕易向外借兵,必須等大將軍或是當地郡守的調度。

縣尉急壞了,跪下來乞求援助,天黑不久,縣令親自來了,指天發誓,願意承擔一切後果。

韓孺子已經打算出兵,柴悅悄悄向他建議:繼續行軍,留下少量將士,分行鄉裏,聲稱要為後繼的大軍征集糧草,以此威懾亂民,然後由縣令正常向上司求助。

韓孺子同意了,縣令、縣尉別無它法,也只能接受,派出城內不多的差人也去鄉下虛張聲勢,然後膽戰心驚地等待郡守派兵過來。

次日一早,韓孺子領軍上路,只留下一百人和數名軍吏。

他一直想著這件事,三天之後,消息傳來,本來要攻打縣城的那夥亂民,聽說大軍將至,立刻瓦解,頭目逃亡,還沒出縣就被活捉。

韓孺子越發覺得柴悅是個人才,只是不知該信他幾分。

第九天,留在後面的百名將士攆上來,全軍準時到達神雄關,仍然住在城外的營地裏,準備次日一早穿城過關。

在這裏,韓孺子迎來了幾位熟人。

第一位是胖太監蔡興海,他以北軍監軍的身份早就到了神雄關,一直無所事事,被韓孺子要到自己身邊。

蔡興海從前是邊軍校尉,因為虛報首級而受刑入宮,再回邊疆之後卻不受待見,誰也不當他是將士,都以為他是一名到處打探消息的太監。

再見倦侯,蔡興海十分激動,跪在地上好半天才肯起身。

韓孺子當即任命他為馬軍校尉,身邊終於有了一個可信之人。

第二個熟人是杜穿雲,他從京城帶來幾封書信,不打算回去了,要跟著倦侯一塊去碎鐵城,“好男兒志在四方,我跟爺爺說了,他在京城養老,我去戰場上看看,有意思呢,就多待一會,沒意思再說。”

於是他留下給倦侯當侍衛,發誓戰爭結束之前再也不喝酒了,“可是也得求倦侯一件事,別再拋下我亂跑了,保護你不容易,看著你就更難了。”

崔小君寫來一封信,並無太多內容,希望倦侯馬到成功,表示家中一切安好。

還有兩封信來自崔家,崔騰的母親感謝倦侯對兒子的管教,十分客氣,沒有半句怨言,老君可就不同了,命人代寫了一封信,極其嚴厲地將倦侯痛斥一番,命令他戰爭結束之後必須將崔騰完整無缺地送回京城。

東海王也看了這封信,向韓孺子道:“恭喜,老君居然沒讓你立刻將崔騰送回去,說明她還明白一點事理。”

第三位熟人的到來則出乎韓孺子的意料,北軍長史楊奉,代表北軍大司馬來見鎮北將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