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宜昌最前線(1940年3月~1940年12月) 艱難時刻(第3/6頁)

兩國大使說:“我們是中國的朋友,有我們監督,停戰後,日本不會提出過分要求,否則的話,對中國不利。”

法國大使甚至說:“現在法國唯一想做的事是對付德國的威脅,所以根本沒精力顧及遠東,也不想開罪於日本。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日本要求關閉滇越公路,我們也許會從了,請中國一定要理解啊。”

當時,蔣介石和他的外交部長王寵惠的回答是:“在日軍全部撤出中國前,中國是不會放下武器的。中國當然希望實現和平,前提是日本撤走它的侵略軍。難道這不是一個很簡單的道理嗎?戰爭不是中國挑起的!”

接下來的事,自私的英國和怯懦的法國還真做得出來:為自身的利益,不願得罪日本,先後關閉了向中國運輸抗戰物資的國際補給線——滇緬公路(7月18日關閉,3個月後才重開)、滇越鐵路。

這讓蔣介石感到抗戰局勢尤其困難。

5月13日,在香港,自稱代表重慶政府的“宋子良”約今井武夫進行會談。

今井去香港前,板垣征四郎給他定的底線是:重慶政府必須承認“滿洲國”的存在。

板垣說:“所謂承認‘滿洲國’,只不過是5個字的問題,像這點事就不能讓重慶方面讓步嗎?”

5個字的問題?板垣真是說得出口。

今井對板垣的固執表示疑慮,當然他也明白其固執的緣由,那個“滿洲國”是他板垣一手扶植建立的。

在九龍半島旅館的會談中,關於偽滿地位問題和日軍在華北駐軍問題成為雙方的鴻溝。最後,“宋子良”表示:兩大問題可成為懸案,留著以後去解決。

今井說:“好啊,那就停戰吧,國民政府先發個‘親日防共’的聲明,然後進行正式和平談判。”

隨後,會談又轉移到海上的一艘小艇裏。

今井說:“國民政府發表聲明前,雙方搞個高級會談,我們的總參謀長板垣征四郎出席,你們的蔣委員長也要出席,地點可以定在長沙。”

後來,今井在回憶錄中說,自己之所以想把板垣征四郎拉到談判桌,是因為板垣雖在“滿洲國”問題上不肯讓步,但只要他來到談判桌,領略了雙方的談判空氣,那麽最後就有可能松口,這樣停戰的概率就大大增加。

今井的建議被“宋子良”一口否決,原話是:“其實你現在就相當於正在和蔣介石會談,沒有比這更高級的了……要大人物出面,也需要等到會談成功才行。”

日方愈加對“宋子良”的身份產生懷疑,但一時又無法調查。

第二次會談,仍在九龍半島旅館,跟隨今井來的鈴木中佐一度用特殊相機從門鎖的洞眼拍攝了“宋子良”的照片。

今井返南京後,立即請來陳公博、周佛海,叫他們認一下照片上的人到底是誰。周佛海說很像宋子良本人,但陳公博說一點也不像,於是還是無解。

在南京,今井對板垣的固執深表不滿,覺得他一根筋。他認為,不管重慶承不承認“滿洲國”,“滿洲國”都已存在:“再沒有比拘泥於這個問題給結束事變造成更大破壞的了。”

6月4日,日本人跟“宋子良”的會談在澳門繼續進行。

那是澳門郊區一個類似兇宅的地下室,裏面黑天白日都點著蠟燭。這一次,日方參加者除今井武夫外,還有前面提到的陸軍參謀本部的臼井茂樹,此人帶來了閑院宮載仁親王的委任狀。

這一次,談到對汪精衛的安置,“宋子良”提出先由張群代表蔣介石去上海跟汪精衛會談,叫汪出國或徹底隱退,隨後板垣征四郎去重慶,跟蔣介石直接會談。

對板垣去重慶這一點,東京來的臼井表示反對,理由是:“這似乎表明日本上門去求國民政府?”他仍建議雙方在長沙舉行停戰會談。先搞完這個會談,張群再去上海會見汪。

“宋子良”表示反對。

臼井又建議蔣介石、汪精衛和板垣征四郎聯合會談,地點可以在上海、香港、澳門任選。

“宋子良”認為三人會談可行,但談判地點不妥,蔣介石是不會出席的。關於偽滿洲國和華北駐軍問題,“宋子良”說這是中日一切爭端的禍根。

日本人給出的最後回答是,這兩個問題可以在談判中用雙方認可的“技術性手段”加以解決,反對將它們置於和平條件外。

多日後,在香港,“宋子良”稱自己從重慶回來了,並帶來“大人物”的回復:1940年7月中旬左右,蔣介石可以出席跟板垣征四郎、汪精衛的會談,地點必須在長沙。板垣征四郎給參加談判的日本人發出指示,說不能在長沙,最好在洞庭湖的一艘小船上。“宋子良”堅持在長沙。最後,日本人同意了,定在長沙會談,時間在8月初(這就是板垣征四郎一度叫攻占宜昌的第13師團把對該城的占領維持到7月底的原因,即保持對重慶的壓力)。“宋子良”提出參加者只能是蔣介石和板垣征四郎,汪精衛不得摻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