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繼續抗戰(1939年3月~1939年10月) 首戰長沙(第3/6頁)

武漢會戰後,在正面戰場,最醒目的城市自然是長沙。

板垣雖剛因諾門坎之戰的失利被從陸軍大臣的位子上踢下來,但並沒影響這個“九一八”事變發動者在日本軍中的名號。在很多人眼裏,無論石原莞爾,還是東條英機,都是他板垣的小兄弟。按板垣的想法,此戰目的不是占領長沙,而是打垮第9戰區的野戰主力。

第11軍司令官岡村寧次皺眉:“如不占領長沙,戰略收獲將極為有限。”

板垣解釋:“如占領長沙,我們就要建立從嶽陽到長沙的兵站補給線,但我手裏沒有富余的兵力來維護這條補給線。”

岡村在點頭中質疑:“補給線確實是個問題,但不能因為有這樣的問題就放棄長沙。面對問題,要積極尋找辦法解決。”

不過,岡村也沒說出如何尋找辦法,故而最後仍按板垣的計劃行事。

此時的長沙,經1938年深秋的大火,市面上仍斷壁殘垣,蕭瑟依舊。一年前的11月13日淩晨,由於電報中差了個“墻”字,長沙的中國守軍誤以為日軍前鋒逼近城外三公裏的新河。為施行既定的“焦土抗戰”策略,省政府主席張治中下令放火。但點著後才知道,日軍前鋒抵達的,是很遠的新墻河。火,卻撲不滅了。

大火後,社會鼎沸,媒體質詢,要求嚴懲張治中。蔣介石不可能槍斃張,只是把張撤職查辦。但不槍斃幾個人又沒法向國民交待,於是長沙警備司令等三人被處以死刑。

長沙大火對這座城市來說,只是苦難的開始。

八年抗戰中,對大城市來說,除南京劫難、重慶轟炸外,沒有比長沙的毀滅更慘烈的了。中日在長沙的四次會戰,讓這座城市無時無刻不散發出硝煙的味道。

1939年9月13日,岡村寧次率第11軍戰鬥司令所離開武漢,悄悄進駐南面的鹹寧。

為麻痹中國軍隊,岡村叫往前方運輸彈藥的汽車在回來時照樣遮上帆布。但這並沒有迷糊掉嶽麓山下的薛嶽。當發現鄂南、湘北和贛北的日軍稍有調動跡象,他就知道離戰鬥已經不遠了,鬼子早晚是要打長沙的。

南昌會戰後,薛嶽一直在做準備,畫出三道防線,第一道是中日兩軍對峙的新墻河,第二道是汨羅江,第三道是長沙外圍的撈刀河,並制訂了把日軍誘至湘江東岸和撈刀河之間的三角地帶進行反包圍決戰的方案:“後退一定距離(如至長沙附近)再決戰,則決戰的時間、決戰的地點、決戰時的兵力對比,皆可由我決定,故我主動而敵被動,我優勢而敵劣勢。能做到這兩個的就好些,做不到就糟些。”

9月23日,在第11軍司令官岡村寧次指揮下,日軍發動第一次侵犯長沙之役。

中路是第6師團和第13師團奈良晃支隊,左路是新編成的第33師團,右路是第3師團上村幹男支隊。此外,江西境內的第106師團,擔負在分戰場牽制中國軍隊的任務。

第6師團長仍是武漢會戰期間的稻葉四郎。第13師團長則由田中靜一(日本陸軍士官學校19期,兵庫縣人)接替去諾門坎“救火”的荻洲立兵。田中此前是日本國內的憲兵總司令官。太平洋戰爭爆發後,他出任駐菲律賓的軍司令官,接替老同學本間雅晴,再後來晉升為大將,做了陸軍大學校長和軍事參議官。日本投降前夜,他作為東部軍管區司令官,鎮壓了拒絕停戰、起兵叛亂的分子。不過沒幾天他就自殺了。

日軍開始行動後,第106師團率先對南昌外圍的高安發動牽制戰。

第106師團換了師團長,垂垂老矣的松浦淳六郎終於回國釣魚、種地、寫回憶錄去了。新任師團長是個叫中井良太郎的無名之輩,上任師團長前不知在哪兒蹲著。不過這小子打仗還是有一套的。在他的指揮下,第106師團的一萬來人,竟然在羅卓英、盧漢、王陵基三個集團軍中左突右沖,黃鼠狼般穿梭於高安、修水、武寧等地,在戰術上確實起到了牽制作用。薛嶽派王耀武第74軍去圍獵。第106師團在第74軍的封堵下,雖然挨了一記重拳,但仍跳出了包圍圈。

按計劃,打完這次會戰,第106師團跟第101師團將調回國,士兵全部復員。但在回國的路上,東京一道命令,叫第106師團留下,立即開赴華南參加汕頭之戰。戰役結束後的轉年3月,師團就地解散,士兵被塞到其他部隊,番號也被取消。這個師團就以這樣的方式人間蒸發了。

主戰場上的第33師團從鄂南通城向東進行迂回,意在跟中路日軍合擊新墻河南岸的中國軍隊。薛嶽早有洞察,派楊森第27集團軍攔截。初次實戰的該部日軍手有點生,因行動緩慢一度被友軍譏笑(該師團在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曾參加緬甸仁安羌之戰和印度英帕爾之戰)。就在這時候,鄂南、贛北的日軍都動了,第3師團上村支隊隨即由艦船載著從洞庭湖登陸,襲擊了營田要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