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團軍功章之瓦納戰役(第2/3頁)

不難看出,這種車陣是專門用來對付以沖鋒為主的騎兵的,捷克人利用它曾多次擊敗以重騎兵為主力的德國討伐軍。他們最終失敗後,不少胡斯黨人流亡匈牙利,也帶來了這種全新的戰術模式。富有眼光的胡尼亞迪意識到這種戰術將會成為匈牙利軍隊對付善騎射的突厥人的利器,於是便招募了大量波西米亞人入伍。果然,在日後的衛國戰爭中,胡尼亞迪利用塔博爾車陣讓不可一世的穆拉德二世和突厥騎兵吃到了苦頭。切塞裏尼的提議無疑是絕佳的揚長避短之招。

◎ 胡斯軍隊利用大車對抗德國騎兵。

盡管教皇特使的建議得到了匈牙利貴族和克羅地亞、捷克的領主們的支持。但卻遭到瓦迪斯瓦夫和胡尼亞迪的反對。胡尼亞迪自己就是利用大車工事的高手,然而大概是近年來頻頻擊敗奧斯曼人,讓他對後者起了輕視之心,認為突厥人也不過如此罷了。因此他振振有詞地說:“逃跑已不可能,投降更是想都不要想,讓我們拿起手中的武器,為了我們的勇氣和榮耀而戰吧。”由於名義上的最高指揮瓦迪斯瓦夫站在胡尼亞迪一邊,並以大權授之,決戰之議遂定。

1444年11月10日一早,胡尼亞迪將約2~3萬人的十字軍排成一道弧形陣,部署在瓦爾納湖和弗蘭加高原之間。戰線長約3.5公裏。總計3500人的波蘭和匈牙利王家衛隊攜帶兩面旗幟,與匈牙利王家雇傭軍及匈牙利貴族的私兵一道據守於軍陣中央。瓦拉幾亞騎兵則位於中軍後方,被當作預備隊使用。

總數為6500人的右翼部隊在面向卡梅納村的山下列陣。指揮官是瓦拉丁主教揚·多米內克。切塞裏尼統的一支德國雇傭軍和一支波斯尼亞部隊亦在其中。此外還有埃格爾主教及其親軍部隊,以及被革除教籍的斯洛文尼亞軍事長官弗蘭克·托拉茨的克羅地亞部隊。

5000人的左翼部隊由胡尼亞迪麾下的特蘭西瓦尼亞人、保加利亞人、德國雇傭軍和匈牙利貴族的私兵組成,統帥為胡尼亞迪的妹夫米哈伊爾·西拉格。由300到600名捷克人和魯塞尼亞人護衛的四輪戰車組成的車陣陳列於匈牙利軍隊後方,緊貼著黑海和瓦爾納湖的位置。戰車衛隊的指揮官為蓋特曼切伊卡,與他們並肩作戰的還有波蘭人、立陶宛人和瓦拉幾亞人。每輛四輪戰車上有7到10名士兵,車陣中裝備有火炮。

奧斯曼人的中央部隊包括加尼沙裏軍團和從魯米利亞征募而來的武裝人員,他們被部署在兩座色雷斯人的古墳周圍。穆拉德本人就在其中一支部隊之中指揮作戰。右翼部隊由來自魯米利亞地區的卡皮庫魯和西帕希部隊組成,安納托利亞的阿金基和西帕希部隊則構成了奧斯曼軍的左翼。加尼沙裏弓箭手和阿金基輕騎兵部隊列陣於弗蘭加高原之上。

在這場戰役中,加尼沙裏部隊掘出數道戰壕,構築了兩道木柵,然後將軍團主力的陣地設在後方。主力部隊的後側是一群駱駝,再往後是用許多面釘在地上的盾牌構成的臨時防禦工事,擔任蘇丹警衛的加尼沙裏精銳部隊就被部署在這道防禦工事的後面。

◎ 瓦爾納戰役流程圖。深色方為聯軍,淺色方為土軍。

戰鬥一打響,阿金基輕騎兵部隊就朝托拉茨的克羅地亞部隊發動進攻,聯軍使用火槍和火炮回擊,將其擊退。但阿金基騎兵隊的撤退顯然是一種計策,當聯軍士兵爭先恐後地追擊前者的時候,自己的側翼卻遭到了安納托利亞西帕希騎兵的包抄,聯軍大亂,他們試圖逃進位於瓦爾納海灣另一側的小型加拉塔要塞內,但絕大多數人都被殺死在瓦爾納湖和代夫尼亞河附近的沼澤地內,可憐的切塞裏尼亦葬身於此地。只有托拉茨的部隊成功撤退到了戰車車陣之後。

奧斯曼軍的右翼攻擊了米哈伊爾·西拉格的匈牙利及保加利亞部隊。他們的推進被阻止了,並被逐了回去;而後魯米利亞的西帕希部隊再度發起進攻,聯軍左翼開始有些動搖了。胡尼亞迪不得不親自率領兩支騎兵前往助戰,臨走之前他特別叮囑了瓦迪斯瓦夫:“就在原地堅守,不要亂動,等我回來再說。”匈牙利名將旋即殺向土軍右翼部隊,以輕騎兵為主的奧斯曼騎兵無力抵擋以德國重甲騎兵(雇傭軍)為主的匈牙利騎兵的猛攻,開始撤退。他們的潰敗引發了土軍全軍的動搖,許多奧斯曼人開始逃跑。

眼看穆拉德二世要再一次在胡尼亞迪手上吃到一次敗仗,一次突發事件卻徹底改變了戰局走向。年輕氣盛的瓦迪斯瓦夫長期以來一直被攝政王胡尼亞迪的權勢和名望所壓制,早已想通過在戰場上建功立業的方式來揚眉吐氣一番。這次見土軍崩潰在即,他再也按捺不住了,遂將胡尼亞迪的忠告拋到了九霄雲外,帶著500名波蘭護衛(瓦迪斯瓦夫本是波蘭人)就朝土軍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