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 三更雪壓飛狐城 第五節(第2/5頁)

可以說,除了羅法的那幾百名馬軍外,段子介的全部家當,都在李渾手中。常鐵杖那邊連一架弩都沒有,除了弓箭手就是長槍兵,密密麻麻全是長槍、短槍,而且除了少數武官,他們連紙甲都沒有。段子介最終搞到了不到兩百副鎧甲,除了分配給武官外,全部配給了神機營的刀牌手。相比定州兵的窮酸,太原兵就闊綽多了,雖然名號上只是教閱廂軍,卻每個士兵都披鐵甲,看起來比禁軍還要風光幾分。但這也是沒辦法比的,段子介求爺爺告奶奶才能弄到的東西,對呂惠卿來說,卻是不費吹灰之力,對太原兵,他自然也不會吝嗇。

不過此時,李渾也無心羨慕太原兵們。

易州這個地方,算是太行山延伸到這一帶的盡頭,西南多山,而靠近易州城這一帶,雖然平原之上往往突兀的冒出一座山來,但整體來說,地勢還是平坦的,視野亦十分開闊。因此,易州的守軍才一出城,李渾馬上便看到了東邊那漫天的揚塵。

但是中軍大陣的戰鼓絲毫沒有停止的意思。

咚!咚!咚!

咚!咚!咚!

一下一下的,響得連人的血脈也仿佛隨之一起跳動。

這是操練過不知多少次的戰法,盡管已經感覺到一種緊張的氣氛在身邊散開,但是每個士兵還是一步一步的前進著。

此時的時間過得很慢,明明遼軍出現在他們的視野中並沒有用多久,但是李渾卻感覺過去了幾個時辰一般。盡管他也已經算是身經百戰,對於戰場廝殺已經十分習慣,但對他指揮的這支部隊,他卻也沒有多少信心。

尤其是那三百火銃兵。他們的射程大約和弓箭手差不多,只能打到五十步開外,但是射速卻可以與弩兵相“媲美”,如果是單兵作戰的話,大約一名訓練有素的弓箭手射出八至十箭後,這些火銃兵能勉強發射第二發!而射擊的精度則簡直令人不忍提起。盡管每次齊射的確威力驚人,但李渾心裏很清楚,訓練與實戰的效果,可能是完全不同的。

此時他心裏面真正指望的,還是那三百名弩兵。

不過這些雜念此時在他心中也是轉瞬即過,他很快將注意轉移到將要發生的戰鬥上來。

就在能肉眼看到遼軍的那一刻,鼓聲突然停了。

各個方陣都整齊的停了下來。

緊接著,中軍大陣中,吹響起了三聲清脆的角聲。

“布陣!”李渾大喝一聲,立刻,他的神機營便如一台鐘表一樣運轉起來,隨著都頭們一聲聲厲聲喝斥,一百名刀牌手在陣前密不透風的結成一面盾墻,然後蹲伏下來,長槍手們也做出同樣的動作,要直到遼軍接近大陣,他們才會架起他們的長槍。

而在他們的身後,火銃手們迅速而整齊的將一百杆鐵叉分成錯落的兩排插入身前的地中,然後將火銃架在鐵叉之上,開始熟練的給火銃填藥,他們手裏拿著一種像小棍子的特制工具,先將火藥塞進去,然後將鉛彈捅進去,塞緊,與火炮一樣,每門火銃要裝的藥彈,都事先經過測算,用小紙袋或小瓶子裝好,分開裝在士兵們腰間的幾個皮袋裏,此時只要拆開紙袋或小瓶,就可以填進最合理的份量。而那些挑著木炭桶的士兵這時也急忙放下鐵桶,從腰間的布袋中取出備好的特制線香,在桶中點燃,小跑著遞到火銃手手中。然後迅速的挑起鐵桶,跑向陣後。

因為具有相同的特點——盡管他們沒有弩機那超遠的射程,卻有相似的射速,所以,順理成章的,火銃兵的戰鬥方式與大宋朝的弩兵們完全相同——每三名火銃手構成一個伍,配合作戰,伍長負責瞄準並下令點火,一名士兵專職給另外兩杆火銃填藥,另一名士兵則負責點火並協助填藥。

這樣的戰鬥方式也表示填好一杆火銃比裝好一架弩還是要稍快一點的,畢竟大宋朝的弩兵們廣泛采用的戰術,是需要兩名士兵同時填弩,以保證一名弩手的作戰。在訓練狀態下,從沖鋒的騎兵進入五十步算起,直到他們沖到陣前,每一伍的士兵足以連發三銃。

不過李渾也只是掃了一眼這些火銃兵們,然後將目光迅速的轉向後面的弩手與弓箭手,看到他們都已經引弦待發,他才稍稍松了口氣,將注意力全部轉向對面的遼軍。此時遼軍的前陣,已經距離他們不過一裏許,遼軍已經開始上馬。

“嗚嗚——”

遼軍的陣中,也響起了沖鋒的號角,只感覺到腳下一陣震動,便見遼軍分成三列,向自己沖來。

但李渾的眼睛都沒有眨一下。便在同時,在李渾部的右側,常鐵杖的策前鋒部突然加速,列陣迎向試圖從右翼包抄神機營的遼軍,而從中軍陣中也沖出數百騎馬軍,朝著神機營左邊的遼軍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