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 三更雪壓飛狐城 第三節(第4/6頁)

“但我聽說遼人是嚴禁阻蔔諸部接納本朝人物的?”

“契丹確是十分忌諱本朝、高麗人物與阻蔔諸部直接接觸,便是誓約未改之時,有商旅前往阻蔔,稍不小心,便會被加以販賣禁物之罪名處死;甚而還有莫名其妙失蹤者。此後契丹更有禁令,阻蔔諸部敢私自接納本朝人物者死,前往塞北草原、生女真諸部的商販,都要至五京辦理憑證,否則便是死罪。可若辦憑證的話只要發現有本朝商販,那最後總有個別的罪名按上,也難逃一死。遼人的法典常常自相矛盾,復雜異常,治理其本國時這自然是個缺點,可要以欲加之罪來置人死地,卻倒是十分容易。”徐羅笑道:“不過我們卻是扮成黨項人,這些年契丹和西夏好得蜜裏調油。契丹壟斷了對本朝的馬市,可阻蔔也需要馬市,以往他們只能與契丹交易,那種生意,自免不了怨聲載道,其後遼人便稍稍開禁,許其和西夏市馬。我們軍中,自昭武以下,會說黨項話的人不知道有多少……”

這徐羅顯然是對那些北阻蔔之行十分得意,滔滔不絕的與陳慶遠說著那次阻蔔之行的趣事,但是陳慶遠卻是不時摸著鼻子,始終覺得匪夷所思。自河套往返北阻蔔至少也要幾個月,想想吳安國將多少大事丟到一邊,悄沒聲息的跑到北阻蔔去了,這實是有些駭人聽聞。他卻不知道,徐羅沒有提的是當年吳安國這件事鬧出多大風波,若非石越有惜材之意,兼之田烈武托人說情,他最起碼也要丟官罷職。

不過,出了隘門關之後不久,徐羅便也沒有機會與陳慶遠聊天了,諸軍稍作休整,徐羅便接到一道讓陳慶遠下巴都要掉到地下的命令。

吳安國下令徐羅前往第二營——也即是河套蕃軍的前鋒營——隨該營一道,疾馳飛狐!

十月七日,未末時分。

隘門以東約七十裏,飛狐城。

飛雪越來越大,上午的時候,雪似乎是要停了,可過了午時,天突然陰沉沉的暗了下來,然後又開始下雪來,這雪飄了一個時辰後,開始變大,密密麻麻的,還伴著北風,打得人連幾步之外的東西都看不清楚。

韓季宣冒著大雪,登上飛狐外城的南城,巡視著飛狐城防。他今年三十多歲,出身大遼最聲名顯赫的家族——宋遼兩國,各有一個韓家,都是世代顯貴,非他姓可比。但相比而言,大遼的韓家,比起宋朝的相州韓家,不僅歷史更加悠久,地位也更加高貴。從仕大遼太祖皇帝的韓知古算起,直到當今遼主在位,韓家都是尊貴的名門望族,他們曾經卷入謀反與叛亂,參加宮廷政變並不小心站錯隊,甚至喪師辱國……但不管做了多少錯事,韓家都會被原諒。在韓家最鼎盛的時候,他們幾乎是這個國家真正的主宰。不過,早在先帝在位之時,韓家就已經開始衰落,盡管先帝耶律洪基看起來是昏君,可是也是在他的統治期間,大遼的科舉取士有了第一次突破。而相對的,韓家這樣的傳統宮廷貴族受到冷落。到當今皇帝登基以後,情況變得更加惡劣,首先,韓家幾乎沒有卷入耶律乙辛之亂等一系列事件中,這不完全是好事,因為這也意味著他們遠離政治的中心,於是,他們順理成章的也喪失了獲得新皇帝信任的機會,比這更糟糕的是,擁有極大權力的皇後對他們也沒什麽興趣;然後,盡管關於新皇帝與他的父親之間有許多的傳聞,但是這位皇帝比他的父親更加熱衷於改革用人制度。這意味著,科舉進士與軍功將領們一起取代了宮廷侍從,前者擁有更大的權力,甚至皇帝與蕭佑丹還以輕蔑的態度對待一些古老的傳統,比如北南樞密院與北南大王府,原本理應由固定氏族的人出任最高長官,但他們毫不在意的踐踏這一切。原因是顯而易見的,皇帝的權力基礎發生了深刻的改變,幾年前,一道具有濃厚象征意義的敕令幾乎就成為法令——幾十年來,契丹內部不斷有人呼籲在耶律與蕭姓之外,讓每一個契丹人都擁有自己的姓,並且每個小氏族都可以自由選擇自己的姓氏!但每次這種建議都被拒絕。而這種呼聲,在衛王蕭佑丹執政的時代,更是越來越高。如果衛王不是死於那場陰謀,韓季宣毫不懷疑這道法令最終會頒布。

大遼在蛻變。

而且,這並不是從當今皇帝即位後開始的,因為早在很久以前,大遼皇帝就已經選擇了漢人的服裝作為隆重場合的唯一正式的服飾。而最後一件象征性事件,必然是每個契丹人都擁有漢姓。

但韓家大部分人沒有意識到這點,他們依然擔任著各種高官,出入皇帝與皇後的宴會,與最高貴的家族通婚,可事實上,他們遠離決策圈,這二十年來,皇帝做的任何決策,都不曾咨詢過韓家半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