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 臣憂顧不在邊陲 第二節(第2/4頁)

韓寶與蕭嵐都不知道他們就此逃過了一次無妄之災。

如今在深州的遼軍,軍容鼎盛,兵強馬壯。

韓寶與蕭嵐麾下的軍隊,原本已達五六萬眾,但絕大部分,都是渤海軍、漢軍、部族軍、屬國軍,須知大遼真正的精銳常備軍——禦帳親軍與宮分軍,此番南下河北者,雖達八萬騎之多,但其中三萬禦帳親軍,絕不會離開皇帝半步,五萬余騎宮分軍,分成三線作戰,蕭阿魯帶與蕭忽古部便帶走一半有多,中路的宮衛騎軍總共不過兩萬余騎,按照事先的作戰計劃,三路大軍最後的會師,是極為重要的。但逢勁敵,大遼真正能依賴的,自然也只能是禦帳親軍與常備軍。

苦河之戰時,韓寶與蕭嵐麾下軍隊雖多,但宮分軍不過一萬余騎,二人幾乎是傾巢出動,與驍勝軍苦戰,結果折損近三成人馬,這實是大遼南征以來,宮衛騎軍損失最慘重的一次戰鬥。因此才讓蕭嵐心生怯意。

此時蕭阿魯帶的西線軍抵達深州,雖然多有傷亡,但其麾下宮衛騎軍仍有八九千騎,此外更有一萬余騎部族、屬國軍;而耶律信派來的慕容提婆,雖然來得比二人預料的晚了一兩日,卻意外的又帶來了三千騎宮衛騎兵。更讓韓寶與蕭嵐安心的是,在東線進攻無果之後,耶律信派人斷然征調了蕭忽古麾下一半的宮衛騎軍來中路——他們其實與耶律信一樣,早已經不關心蕭忽古能否取得什麽戰果,而這件事既能增強中路的兵力,又能惡化蕭忽古與耶律信的關系,對韓寶與蕭嵐來說,怎麽看都是一件好事。

而且,不管怎麽說,韓寶與蕭嵐終於擁有了一只龐大而可怕的軍隊。

單單正兵便有七八萬之眾,深州城下,旌旗密布連綿,倘若是站在深州城頭,只怕一眼都望不到盡頭,但實際上,僅僅是深州城下,也是絕對擺不下這許多兵力的。

為了防範意外出現在武邑的神射軍,原本韓寶是虛張聲勢,只是選調了一支室韋騎兵,換上宮分軍的服飾旗號,駐守武強,嚇阻宋軍。同時廣布偵騎,巡視沿河,以便各部之間可以迅速互相增援。但如今,他已經可以從容四處部署兵力,絕不會有捉襟見肘之感。在許多方面,韓寶和蕭嵐與耶律信的見解還是不謀而合的。

譬如這次慕容提婆帶來的消息——耶律信早在一個月之前,便已經暗中遣使前往汴京,謀求和議,並動搖宋朝君臣抵抗之決心!慕容提婆這次還帶來幾個消息:皇帝與耶律信已經決定調整戰略目標,要求蕭嵐與韓寶做好在深州附近與宋軍主力決戰之準備,同時,各路大軍開始陸續將擄獲的金帛子女送回國內,除了將士私人的擄獲照例由自己處置外,大量的奴裨將被送往遼東、上京安置,替皇帝本人墾田。同時,大遼已經正式派遣使者,經由冀州傳遞信息,向宋朝謀求和議!如果南朝同意,韓拖古烈將親赴汴京,覲見南朝的太皇太後與皇帝陛下。

對韓寶來說,慕容提婆帶來的這些消息,是一個兩全其美的結果。既然這也正是他所主張的,那麽耶律信如此主張,那就更加省事了。但對於蕭嵐來說,這些消息卻尤如當頭一棒,甚至令他背脊發涼,感到一陣陣的懼意。

這時候他才真正發現,耶律信是一個遠比他厲害的對手。耶律信並不如他所想象的,只是一個只會鼓動皇帝打仗的武夫,而更是一個收放自如,能夠隨時掌握局勢,並可以斷然的改變策略的謀臣。

而且,他計慮之深遠,更是遠在自己之上。當他後知後覺的想要掌控議和之主動權之時,哪曾想到,一個月前,耶律信便已經在謀劃此事,只是他將此事瞞得無人知曉而已。

蕭嵐突然覺得自己便象個小醜。

也許他比起耶律信來說,蕭嵐唯一的優勢,就是耶律信殺伐過於果斷,因此會樹敵過多。他一切事情,都由自己一手操縱,除了皇帝,再不與第三人商議,因此也無人知曉,無論是耶律沖哥,還是蕭忽古、蕭阿魯帶、韓寶,對他都難免有或多或少的不滿。眾將皆是一時人傑,倘若是蕭佑丹也罷了,但是耶律信的話,誰也不可能心甘情願的做他的棋子。

縱然他是再優秀的國手,倘若他以為的“棋子”個個心懷怨恨與不滿,那麽他縱使不輸在對手手上,也難免會輸在他的“棋子”手上。

只是,如果謀劃這些,蕭嵐又感覺自己象是個妒賢嫉能的小人。

幸好他們在見解上仍有分歧。

耶律信判斷深州之拱聖軍已經不足為慮,並且即使攻下深州、殲滅拱聖軍,也未必能徹底打擊宋軍的鬥志,因此,他要求蕭嵐與韓寶不必急於攻克深州,只需持續施壓,進一步的削弱姚兕的兵力與鬥志便可,以免造成不必要的重大傷亡。同時他要求二人加強對西南兩個方向的監視,將目標轉為殲滅一兩支來援的宋軍精銳——耶律信相信,這才是真正能徹底打擊宋朝戰意的勝利。既然所謂“西軍”的戰鬥力才是南朝最後的心防,那麽倘若能殲滅一只西軍精銳,南朝君臣的心防,便會徹底的瓦解。到時候他們心理上所能依賴的,便只剩下所謂的“大名府防線”,但那些裝著火炮的城寨是不會走路的,當南朝重新回到了只有城池與火炮才能讓他們感覺安全與可靠的時代,那麽一份新的“盟書”,便唾手可得。而且,數十年之內,絕無後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