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 真剛不作繞指柔 第二節(第4/5頁)

這又是哪裏來的馬軍?

不過,很快,他們就再次放松下來,他們看見了這支馬軍的旗號,“環州義勇”。驍勝軍雖然與環州義勇駐紮之地相差數千裏,但是驍勝軍是一只教導軍,軍中有許多校尉、節級便來自陜西,有不少人是識得環州義勇的,他們興奮的喊了幾聲後,眾人便徹底放松了戒備。

甚至沒有人注意到他們的都指揮使正臉色鐵青著走出大帳,這只剛剛出現在他們視野中的環州義勇,便如一陣疾風般,沖進了他們的營地,然後氣勢洶洶的包圍了他們的中軍大帳。

驍勝軍的人部分將士,至此時才感覺到氣氛有些不對。

而中軍大帳附近,卻已經劍拔弩張。

李浩的親兵牙隊,全部拔出了他們的佩刀。

“李大人!”騎在馬上的唐康,居高臨下的望著站在人帳門口的李浩,嘴角露出一絲譏諷。

李浩擡了擡手,他的親兵牙隊遲疑了一小會,才不情不願的將刀插回鞘中。唐康這才躍身下了馬來,徑直走進中軍大帳中,幾十名環州義勇也跳下馬來,跟著唐康進了帳中,接管了中軍大帳的守衛。

李浩輕輕哼了一聲,也跟著入了大帳。進到帳中,一擡頭,便看見唐康那雙陰沉沉的眼睛,正從他的帥位上望著他。

“李大人,下官奉宣司之命前來公幹,失禮得罪之處,還望海涵。”唐康說著,漫不經心朝李浩的擡了擡手,“請問李大人,究竟為何事突然率軍離開館陶?!”

李浩板著臉,不軟不硬的頂了回去:“李某接到消息,有遼軍孤軍深入臨清至冀州一帶,故此前來剿賊。此事早已關報宣台。唐大人問此事,又是何意?”

“好一個前來剿賊。”唐康冷笑道:“李人人要剿的賊,只怕在深州吧!”

“唐人人此話又是何意?!”李浩作色反問道。

“下官何意?”唐康哈哈大笑起來,“下官奉宣台之令,來請李大人回北京,親自向右丞相解釋此事!”

“唐大人興師動眾而來,便為此事?那只恐李某難以從命!”

“李大人想抗命?”

“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我驍勝軍動止,早已關白宣台,右丞相不信,那多半是有奸小從旁進讒。便要回去,也要等李某擊潰這些契丹人再說,否則,豈不是有口難辯,只能任奸人汙陷?”

“李人人過慮了,大人乃是大子近臣,區區宣台官吏,又有何本領能汙陷你李大人?”唐康諷道,“或者冀州、臨清這一州一縣的大小官吏,個個庸碌奸滑也是有的,故此契丹犯境,遠在館陶的李大人能知道,這些地方守吏卻全不知情,不過,依下官看,朝廷是真該收拾下這些庸碌之臣了——只是此事也算因大人而起,只恐人人亦不能置身事外,說不得,還得勞煩大人一趟。況且這區區小股遼賊,殺雞又何必用牛刀?明日下官遣一介之使,令冀州巡檢克期前滅此賊便可。”

李浩被唐康譏諷得臉上紅一陣白一陣,他心知口舌上難以勝過唐康,但卻終不肯乖乖隨他回大名,只是強梁道:“這些個刀筆是非,李某如何辯得過那些文官?況且兩軍對陣,瞬息萬變,宣台不謀卻敵之策,卻來管這些個不急之務,此乃是亂命,李某絕難遵從。”

唐康盯著李浩,嘿嘿笑道:“李大人若是不肯說實話,只怕遵不遵從,也由不得李大人。”

“你敢……”

“李大人以為下官有什麽事不敢做的麽?”唐康微笑著望著李浩。

李浩抿著嘴,一時說不出話來。中軍大帳已被環州義勇包圍控制,他其實也不敢真的與唐康兵戈相向,致族滅之禍,而這個唐康時的事跡,他也是有所耳聞的。真的被他五花大綁押回北京,他雖未必有事,但事情鬧大,對他亦沒甚好處。

他也聽出了唐康話中有話,但是他卻也不敢輕易接話,誰知道唐康是不是設計誆他?

“其實李大人立功心切,亦是人之常情。”唐康笑道:“明人而前不說暗話,驍勝軍欲北援深州,與契丹一較高下,亦未可深責。”

“只不過對李大人,這不遵號令、擅發興之罪,輕也夠個編管某州了。李大人雖或不驚寵辱,但是這建功立業的大好機會,卻只能再次失之交臂。下官亦為大人感到可惜!”唐康嘆惜著搖搖頭,“可惜!可惜!”

唐康把話說到這個份上,便是呆子也能聽得出他話中留下的余地,只是李浩仍不敢深信唐康,只含糊接道:“唐大人若果能體諒,還請高擡貴手,放某前行。待某破賊後,甘願負荊請罪。唐大人此恩,某絕不敢忘。”

“下官雖然有心,惜上命難為。”唐康卻是而露難色,“下官率這一千環州義勇而來,空手而歸,李大人卻叫我如何向右丞相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