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莫嗟身世渾無事 第四節(第3/5頁)

即使是在李向安還呆在京師的時候,這個耳目亦起到了必要的作用,若沒有童貫,她便不可能知道這許多的事情——比如,沒有童貫,她絕對不可能知道,此時太皇太後正在召見司馬光與石越!

太皇太後與司馬光、石越操心的事情,向太後雖然不過是他們眼裏的深宮婦人,卻也能猜到一二……自從北海侯率一幫宗室公然毆打鴻臚寺主簿以後,汴京朝野最受睹目的話題,便是恢復封建制度。雖然魯國公與蔡國公在太皇太後那裏討了個沒趣,但緊接著開封府卻定了北海侯等一幫宗室極為嚴厲的罪名——毆打朝廷命官、擅議朝政、蔑視朝廷、於大行皇帝大不敬……蔡京並上表請求朝廷剝奪北海侯以下與案宗室的全部爵位、官位,發配邊州安置!

而且,這位權知開封府似乎並不就此滿足,又另外專折上奏,雖然輕描淡寫的批評吳從龍行事不當,以致生出這些事端來,卻又對封建之議,大加贊賞。他的奏折,洋洋灑灑近萬字,一面贊美成周、西漢封建之利,批評秦始皇以不封建而亡國,又生拉硬扯的將唐代之禍,歸結於貞觀君臣之不肯封建上。然後又比較今日大宋之形勢,以為正與西周相類,力觀高太後要效仿趙威後,絕不可錯失良機,令太祖、太宗皇帝的子孫後代,只知道安享由祖先的遺澤……上了這封劄子後,蔡京仿佛意猶未盡,次日又再次上書,痛陳宗室是如何浪費國家的公帑,而於天下國家毫無貢獻,再次要求太皇太後與皇帝為萬世計,封建諸侯於南海諸島!

蔡京的兩封奏折,便如同捅了馬蜂窩。

一聽到要被趕到南海那種蠻荒瘴癧之地,再也不能過那種坐享豐厚的俸祿,每日飽食終日,無所事事的生活,馬上便有一些宗室開始驚慌失措。這些安穩久了的宗室,早已沒有了任何的雄心,他們絕沒有任何開拓進取的勇氣,只要能富貴終身,平時即使喪失一切的政治權力,不能對朝政發表任何看法,也絕無不滿。這些人已經完全成了膏粱子弟,他們視汴京以外的一切地方為荒僻的鄉下,即使讓他們離開汴京去杭州,他們也會嫌濕嫌熱,百病叢生,這時候聽說居然要將他們封建到南海諸島去,這實是與叫他們去死沒有多大的區別——即使按照西周封建之制,這些宗室們到封國,便能享受到從未有過的政治權力,但是,在這些人的心中,南海的諸侯王與一介蠻夷酋長沒有任何的區別,他們寧肯在汴京當個小地主,也不願意去做南海的酋長。

他們對這種未來的害怕,遠遠超過對其余一切的懼怕。於是,一反常態的,大宋朝建國以來,頭一次有這麽多的宗室,不顧忌諱的主動參預到政治事務當中來……在太皇太後那裏討了個沒趣的蔡國公趙宗達率先拜表反駁蔡京,他的奏折受到了太皇太後譏諷——向太後聽說,高太後讀了他的奏折後,便詢問陳衍,請一個儒生寫這麽一封奏折,大約要花多少緡錢。但是,趙宗達的奏折反駁的理由亦是最有力的——在聖人的經典中,明確指出四荒乃是天地所棄,專門用來安置四夷者。在中夏,只有有罪的罪人,才會被趕到四荒之地去!因此,趙宗達在奏折中痛斥蔡京、吳從龍之議,是將太祖、太宗皇帝的子孫,當成蠻夷、罪人來看待,而根本不是恢復封建制。因為周、漢的封建,都是在華夏進行封建,而此策在唐太宗時,便已經被貞觀君臣所否決了!

趙宗達的理由被反對的宗室們紛紛引用,因為文章寫得漂亮,乃至於還被汴京的士子們傳唱。

封建之議,不僅招致宗室幾乎是眾口一辭的反對——時至今日,在宗室中沒有聽到一句贊同的聲音;而且,在士大夫中間也引起了軒然大波。朝中支持者與反對者吵成一團,在舊黨與傾向舊黨的大臣當中,反對者人數眾多,聲勢浩大——他們反對的理由各不相同,有人以為大傷“親親之義”;有人則以為時移勢轉,此時恢復封建,不過勞民傷財,於宋朝本身並無半點好處,反而因為人口的外流,會減少宋朝的稅收;有人則引周漢之鑒,以為封建諸侯,時間一久,必使兄弟交攻,他們根本就反對一切封建;還有相當一部分,則抱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態度,認為治國唯一需要的就是休養生息,善守祖宗制度,根本不必搞任何花樣,在這些人眼裏,任何花樣都只能是惹事生非,他們只盼著在太皇太後垂簾,司馬光為相的時間中,讓大宋回到他們所期盼的那種正軌……總而言之,在向太後的所見所聞當中,都是封建諸侯之議,在朝中引起了極大的非議與爭論。但是太皇太後與兩府,卻態度讓人捉摸不透。向太後知道,兩府事務非常繁忙,從未正式討論過封建之議,但是很多傳聞都說,兩府諸公大多支持封建之議,有傳聞更指王安石與石越才是封建的主謀……而太皇太後的態度,就更加曖昧不明,有傳聞說太皇太後反對此議;但亦有人相信,太皇太後也在暗中支持封建……但無論如何,這些傳聞並不可信,因為也有很多傳聞指出,向太後本人也是支持封建諸侯的!但這顯然並不是事實——如果真要將雍王封建到南海那種蠻荒之地,向太後在心裏肯定是樂意的,她早就聽說過瘴氣的厲害,讓瘴氣收拾了這個叛逆,那亦是老天開眼。但是,向太後從心裏便不相信,如若封建雍王,便沒有道理不封建曹王,但她絕不相信太皇太後會答應讓她兩個兒子都去那種瘴癧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