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3 “脫亞入歐”論

在日本的貨幣中,面額最大的是一萬日元,它上面的頭像是福澤諭吉,他就是日本近代史上“脫亞入歐”論的倡導者。

“脫亞入歐”並不是說日本要脫離亞洲範圍,成為歐洲的一部分,而是要日本作為亞洲的一員,向歐洲各國看齊。說白了,當時的日本已經正式把歐洲各國當作了楷模,並逐步邁進強國的行列。

而在成為強國之前,最根本的是要在險惡的國際環境中自保。日本國土面積小,自然資源也比較貧乏,所以要努力將自己的勢力範圍向海外擴展。同時立足於國土安全的考慮,山縣有朋首相在1890年介紹施政方針時提出了“主權線”和“利益線”兩個概念。所謂主權線,就是一般意義上的國界線,每個國家對在其國界線內的領土擁有主權;而利益線則是為了保障主權線的安全而劃定的一部分區域。山縣有朋認為,為了保持一個國家的獨立,只守住主權線是遠遠不夠的,還要通過對利益線內領土等的控制,來保證本國不受侵害。這就像是在豪宅的外面安裝鐵絲網、紅外線探測器等安全措施,來保證自身的生命財產不會受到損害,而日本則直接把朝鮮半島圈到了自己的利益線範圍之內。

日本知道自己不能輕易把手伸向朝鮮,因為一旦要和朝鮮開戰,中國作為朝鮮的宗主國必然不會坐視不理,而且當時的中國,由洋務運動而引起的近代化進程也在逐步進行,對於擁有鎮遠、定遠兩艘大型戰艦的中國,日本並沒有必勝的把握,所以日本決定在機會來臨之前,避免正面交鋒。到了1894年,朝鮮爆發了甲午農民戰爭,日本乘虛而入,已經做好準備,要拉開架勢與中國幹一場了。最終,甲午戰爭以中國割地賠款、放棄對朝鮮的控制而收場,日本對朝鮮的控制一步步加強。

可是日本的舒心日子並沒有持續太久。八國聯軍侵華之後,沙俄控制了中國東北,並直接對當時處於日本控制下的朝鮮半島造成了威脅。對於已經闖到利益線邊緣的沙俄,日本肯定不會甘心。在交涉無果之後,日俄戰爭最終爆發。

福澤諭吉

福澤諭吉在倫敦(文久二年,即1862年)

這一戰在世界上的受關注程度遠遠高於甲午戰爭。在日俄戰爭中,日本首次把自己推向了當時世界舞台的中心。法國、德國並不希望沙俄的勢力進一步擴大,而美國、英國也不願意看到日本在亞洲的勢力進一步擴張。所以雖然表面上是日俄兩國的戰鬥,實際上卻真正牽涉許多西方國家的利益。戰爭進行得非常慘烈,因為沙俄在國土、資源方面跟中國很像,而在國際上的角色又像日本,日俄兩國都還沒有完成資本主義轉型,又都在尋求向外攫取利益。占領中國東北的沙俄和占領朝鮮半島的日本可以說是勢均力敵,所以雖然戰爭最後以日本勝利告終,那也是拼盡了全力才打贏的,自身損失也非常巨大。不過沙俄在和約中將自己在中國的一些權益轉交給了日本,也算是對日本的補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