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 “一戰”後的四次危機

20世紀20年代,日本爆發了四次危機,分別是1920年的戰後危機、關東大地震、1927年的金融危機以及恢復金本位制。

1918年“一戰”結束,日本雖然是戰勝國,但自身的工業能力很弱,歐美國家的工業水平逐漸恢復,之前日本大量出口貨物到美國的局面發生大逆轉,日貨節節敗給歐美貨,導致了一場空前嚴重的經濟危機。雪上加霜的是,1923年,關東大地震發生,東京和橫濱的建築大部分被毀壞,財產損失超過了65億日元。地震之後,日本政府向美、英等國家借了9億美元,靠著借來的錢和戰爭中撈取的儲備向各大受災的財閥發放了13億日元的救濟貸款,不過,最終享受到這一福利的不是受災財閥,而是鈴木商店、久原商社等投資失敗的企業。這些經營不善的企業以受災的名義領救助金來渡過難關,把自己的損失轉嫁給了整個國家。

在經濟危機中,很多公司把設備和商品抵押給其他公司,卻無力償還債務,導致A公司拖欠B公司債務、B公司又拖欠C公司的惡性循環,社會動蕩不安。這時民眾又聽到銀行可能會破產的謠言,全都排隊去銀行提取現金,而銀行的存款根本不夠,一大批銀行跟著破產。金融危機就這樣爆發了。

日本政府這時只能強行整頓,提高銀行的最低資本限額,導致日本全國銀行總數在3年內少了將近一半,很多大銀行吞並了中小銀行。這場風暴的最終勝利者有三井、三菱、安田、第一勸銀等五大銀行,這五大銀行的存款合計占全國的1/3還多。

“一戰”後,日本內閣的目標之一就是恢復金本位制,也就是以黃金為基準貨幣。因為要想進行對外貿易,必須擁有穩定的國際貨幣體制。但這一決策由於一連串的經濟危機而推遲,直到1929年“大蕭條”爆發後才準備就緒。恢復金本位制之後,日本的國際收支是平衡了,但大部分國民被迫為此承受痛苦。財閥系銀行借這個機會大搞美元投機、黃金投機,從而狠狠賺了一筆。之後社會上掀起了一股揭露和打擊財閥的風潮,財閥被推到了社會的對立面。

與財閥地位轉變有關的另一個問題是日本民眾是否支持戰爭的問題。日本現代史學家江口圭一認為,“二戰”前,日本軍部通過退伍軍人展開宣傳,靠偽裝的開戰真相煽動民眾,讓他們相信戰爭能讓日本從“大蕭條”中解脫出來。由此可見,一連串的經濟危機和收入的兩極分化是使民眾的戰爭意識發生變化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