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0章 興,百姓苦

臨海江上,帆影連綿,高桅大船在江上絡繹不絕,來往相錯,其間還夾雜著瘦小的渡船漁船,在大船間隙裏見縫插針般的穿行著。

隨著明宋戰爭的大幕落下,台州商港,似乎已經恢復了昔日的繁華。

江岸邊,田壟密布,也是一派興隆氣象。現在正是豐收的季節,金黃色的稻田中,農民們正揮動鐮刀,將沉甸甸的稻子,一片片割倒。偶見數十戶家聚為一村,青磚灰瓦,茅草屋頂,跟繁鬧的江上風景動靜相襯,好一派詩情畫意的景象。

仿佛一個太平盛世,已經隨著大明王朝的建立降臨人間了。

自靖康之恥以來的百年戰爭,已經終結於大明帝國了。雖然中原的西邊兒還有蒙古人和吐蕃人盤踞,小規模的戰爭連綿不絕。但是這和東南沿海的富庶之土,又有什麽關系呢?大不了用點歲賜安撫一下就是了。

反正如今的大明朝國庫充盈,根本不缺這幾個小錢。難道不應該花點小錢,買來一個與民休息的大局嗎?

畢竟中土的百姓,已經苦於戰爭一百多年了!就算要出什麽窮兵黷武的漢武唐玄,是不是也該先讓老百姓喘口氣兒呢?

可惜,世事總是沒有那麽如意的……

在臨海江畔的一個小村子裏,這會兒正有人用昂揚腔調讀著文章,卻不是四書五經,也不是天道三經,而是小報上的各種消息文章。

如果說陳德興建立的大明朝和前朝南宋有什麽地方是一脈相承的話,大概就是寬松的輿論管制了。宋朝是和士大夫共天下,自然管不住士大夫的口。陳明則是貴族民主的根基,自然也管不了國人議政。

除了天道教和陳聖人不得妄議,其他的什麽不僅可以隨便議論,還能在小報上發表出來。

“……朝廷欲對四方用兵,江南軍戶兵將作為屯田兵被運用於遼中、遼北、漠南蒙古、西域等地方。動員之令已下,凡是得到軍令者,皆須在十一月底之前,往臨海軍戶旅部所在之地報道。可攜帶家眷、仆役同往,違令不往者,軍法必定嚴懲!”

“朝廷用兵遼地之法乃是屯田長戍,非數十年不得還。每兵皆可於遼地得荒田50畝,耕馬一匹,農具種子若幹。以田充餉,平時種田開墾,戰時充軍上陣。凡是大明百姓,皆可自願報名前往,一並分配土地,入籍軍戶,每人可得土地150畝,另給開拔購械之資三百貫,耕馬一匹,農具種子若幹……”

村子中間的平壩裏,一個中年儒衫之人正得意洋洋地讀著,滿臉都是說不出來的快意。他臨海義門方的子弟,這個村子裏的居民曾經都是義門方的客戶。幾代人受方家的恩惠,因此在方家大難臨頭的時候,他們也保護了不少落難的方家子。這位名叫方克思,人稱方四秀才的儒生便是其中之一。

現在隨著戰爭結束,抓捕義門子弟的風頭也已經過去,之前屠殺義門子弟的傳聞,現在也被證明是虛假的。陳聖人給義門子弟最重的懲罰,不過是流放邊境和海外殖民之地而已。

因此那些東躲西藏的義門子,現在也都出來活動了。要回土地繼續當地主是不可能的,他們的土地都有了新的主人,不是北方來的士爵貴族,就是本地的軍戶兵,這些人可不是破落義門子能招惹的。

所以漏網的義門子們,只得想辦法自力更生了。有些人改名換姓去考大明的底層官吏,雖然薪俸不高,仿佛也沒有多少上升的空間,但總歸能混個溫飽。有些人則開個私塾收徒授課——大明雖然廢了科舉,但是卻有官考,雖然只是下層的小吏,但是總比當個農民要強,而且還比較容易考上,因此農民們讓子弟讀書的動力比之前宋仿佛更強了一些。各地雨後春筍般開設出來的私塾,也總是能招到學生的。

方四秀才現在就是個私塾先生。實際上他是有點本事的,不僅有文采還懂一些武藝,完全可以去考個小官來做。陳明的地方財政比較有錢,工商發達的臨海縣的財政更是個富的流油,所以開給官吏的薪水也高,足夠讓孑然一身的方四秀才成家立業,過上體面的生活。

但是方四秀才是有志氣的,讀了半輩子孔孟,怎麽肯去當天道教的官?雖然他的私塾裏面一樣要教天道三經(不學這個考不上官啊),但是他本人是說什麽都不會去當大明官的。

農人們這時紛紛嚷嚷的議論起來了,神色也和方四秀才一樣,都有些幸災樂禍。

“果然是惡人無好報,叫那些軍戶子再得意啊!這下好了,要去北面的苦寒之地呆一輩子了。”

“是啊,俺就知道天上沒有白掉餡餅的好事,一百畝水澆地啊,好幾千貫的家產,怎麽可能白得呢?陳皇帝會那麽好心?”

“哼哼,都是些好吃懶做的無賴子,這下可有的他們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