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9章 事情不對頭啊

古代世界的兵制,無非就是三種:一是封建兵制,就是將兵役和土地掛鉤,由土地收益支持服兵役的各種開支,唐朝的府兵,陳德興的士爵兵,日本的武士,歐洲的騎士,土耳其的希帕衣騎士,都是這樣的封建兵。

這封建兵的特點就是初興時強大,中後期沒落。隨著時間推移,一部分封建兵轉化為貴族階級甚至大封建主;另一部分則陷於破產,失去支撐兵役的財力,在世道紛亂的歐洲則會淪為雇傭兵,在太平無事的中國則會淪為農奴、佃戶——朱明王朝中後期就靠這種農奴、佃戶維持,其實就是有國無防。

二是募兵制,就是花錢雇兵。在唐朝的府兵制沒落後,一直到南宋滅亡,募兵就中國兵役制度的主流。而募兵制在古代社會,又大約有兩個類型,一是兵為將有的雇傭兵。唐朝的藩鎮、羅馬的蠻族雇傭兵和歐洲近代的雇傭兵,還有著名的馬木魯克兵(在封建化之前),高麗國的三別抄都是兵為將有。而兵為將有自然容易出軍閥,除了小國林立的歐洲,世界其他地方,兵為將有的雇傭軍,最後都會誕生出大軍閥。

另一種雇傭兵形態則是文官政府直接控制雇傭兵,後世的近現代國家,在實行募兵制的時候,大多如此。但是這種文官政府募兵的體制,對於官僚機構的高效和清廉擁有極高的要求,而且還必須有一套培養軍事官僚的體系。而中國的宋朝,既沒有高效廉潔的文官政府,更沒有一個由文官政府控制的軍事官僚培養系統。雇傭兵到了他們手裏,自然只有腐敗朽壞了。

而在中國古代,當雇傭兵和封建兵出現朽壞腐敗,無法再負擔起保衛國家和鎮壓叛亂之責任時。一種介於封建兵和雇傭兵之間的團練兵,就應運而生了。

而從某種意義上說,這種以宗族血緣和同鄉同窗為紐帶,以儒家士大夫為骨幹,以士大夫的同鄉同宗佃戶為戰士的團練武裝,就是宋明清三代書生心目中最理想的軍隊模式了。

至少在泉州府團練軍剛字營管軍,太學上舍出身陳子龍看來,興辦由士大夫控制的團勇武裝,就是拯救大宋江山,扞衛孔孟聖道的唯一方法。

既然那些不讀聖賢書的武人要麽朽爛無用,要麽不忠君王,那大宋還要這些武夫作甚?既然大宋是和士大夫共天下,那書生掌兵才是正路。

大宋三百年來的治軍用兵之道看來還是錯了,不應該是以文禦武,而應該是書生掌兵,文武合一!

若能早個幾十年上百年就大辦團練,大宋何至於有今日之危?

出身興化(興化軍,靠近泉州)大族,曾祖父陳俊卿在孝宗朝曾經拜過左丞相的陳子龍,這個時候看著校場當中整齊肅立的千余陳家族丁,是很有一些感慨的。

且不說這千余精壯漢子的武藝如何,單是他們在這火熱的日頭底下一站就個把時辰,還如此嚴整,絲毫不亂,而且連半句怨言都沒有,就是泉州城內外的那些禦前大爺兵不能相比的。

陳子龍雖然是文士,但同時也通武藝。歷史上他還教出一個武術家女兒名叫陳淑珍(許夫人)的,是南宋末年的抗蒙鬥爭中赫赫有名的人物。

而在臨安上太學的時候,就和當時在武學當博士的陳淮清相交,經常討論兵法,而且也拜讀過陳德興寫的兵書戰策——都是最實用的練兵打仗之法。他的千余族丁,就是按照陳德興的練兵之法,嚴格訓練出來的。連大義教官都原封不動搬了過來,都是由族中飽讀詩書的青年士子出任。而普通兵丁,也都是興化陳氏的族人。他們平日裏面的訓練,也都是按照北明士爵兵的要求進行的。

唯一有所區別的,就是武器裝備不如士爵兵那樣豪華。不過也不算太差。全軍上下配了200副步人甲,400副皮甲,400副紙甲,200張神臂弩,200張步弓,200杆長槍,400副刀盾(福建多山,騎兵沒有太大發揮余地,所以就多配刀盾兵和弓弩兵了),還有一雜七雜八的裝具和箭簇。

所有的兵甲器械,包括一支箭一張弓,都是陳子龍親自向泉州的各種手工作坊下單,親自過目驗收的!質量是絕對有保障——花自己的錢,當然要睜大了眼珠子反復驗收了,哪怕一點兒小毛病,都得返工重做!

這團練可是兵為士有的!泉州府只是撥下些經費,其余一概不管。募兵和置械都是掌兵的書生自理,也就是陳子龍自理。而且上面撥下來的經費不足,陳子龍還自掏腰包貼進去一萬多貫,怎麽能打馬虎眼?

花自己的錢,練自己的兵,自然是萬分上心。只是這種兵為士有的團練,和兵為將有的雇傭兵,又有多大的區別呢?將團練當成做官本錢的士大夫和擁兵自重的武夫,又有什麽不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