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3章 團練

“右臨錢塘,左枕西湖,臨安繁華世無雙——這臨安果然是天下第一富庶地啊!”

劉秉忠道:“若論人口財帛,單是臨安一府便能勝過北明東唐了吧?如今唐宋元明四國爭雄,實力最強的其實是大宋……只是大宋以仁治天下,不喜征伐之事,才讓唐元明各自得逞一方的。”

賈似道長嘆一聲說道:“大而不聚,富而不強,人多而心散,不過是一盤散沙!”

劉秉忠露出羨慕的笑容:“大而不聚就擰聚之,富而不強就圖強之,人多而心散就團結之,不大、不富、無人才是無解之道。若陳德興得江南,某管保不出三年,江南便能被他調教成強楚盛吳。”

賈似道冷笑:“唔,只需盡沒江南士大夫之地賞賜給他的士爵戰士,江南何愁沒有數十萬強兵?”

劉秉忠神色不動地反問道:“平章公不欲變法以效仿之?”

賈似道長嘆:“300年的老法,怎麽能說變就變呢?”

“誰讓大宋和北明一樣搞法?”

劉秉忠道:“北明立國於蠻荒之土,並無士大夫可以倚,自然只能封士爵,行夏君夷民。然大宋有億兆人口,有萬裏沃野,有士農工商。何須照抄北明?若陳德興取了江南,多半也會改弦易轍,尊孔崇儒,以士大夫治民的。”

賈似道冷哼一聲,頗是不屑。只是不知道是不屑於陳德興,還是看不上江南士大夫。

車馬已經穿過了最繁華的臨安城內,從湧金門而出到了西子湖畔。湧金門外雖然已經是臨安城外,但是繁華程度絲毫不減。城門外面,臨著西湖便是高達五層的豐樂樓——這是臨安最大的酒樓——現在雖然已經過了午市的飯點,但是豐樂樓外依舊顧客盈門,絲竹歌舞之聲陣陣不絕。

而湧金門外的大街上,西湖東岸的長堤上面,往來的行人更是摩肩接踵。下了馬車的劉秉忠注意到,即使引車販漿的小商小販也穿著綢衣踏著絲履,好一派富足盛世的景象。

如果陳德興這個時候再回臨安,他或許會吃驚的發現,這座城市非但已經從臨安之變中復了元氣,而且更加繁華了幾分。這倒不是因為大宋平章軍國事賈似道的治國之策有多高明,而是因為和蒙古的戰爭已經徹底結束。而且在四川、京湖和兩淮的軍閥藩鎮化後,南宋朝廷的軍費開支也大幅降低,對民間財富的剝削自然減少了許多。因此百姓的生活,也比以往有了一些提高。

回到臨安的賈似道和劉秉忠都是微服,也沒有幾個隨從,下了馬車便在西湖岸堤上緩緩前行。

“平章公,這是最新版的《光復》報。”廖瑩中這時遞過來一份小報,是他方才向一個流動的報販購買的——臨安的言論還是一如既往的自由,陳德興的《光復》報和《天道》報都在臨安設有報社。而且兩報的銷量都還不錯。

賈似道取過《光復》報翻了翻,頭版上是普陀山辯法和大唐義皇帝梓宮北返的消息——賈似道並沒有食言,李全的屍骨被挖了出來,移交給了還在普陀山的滅門師太。

至於普陀山辯法,《光復》報上當然在替陳德興鼓吹。而臨安的大部分小報,則一致認為陳德興已經理盡詞窮,更不相信什麽明州新大陸和地圓說……都把這些當成笑話了!

除了這兩個消息,《光復》報上還有不少關於唐元明等北三國的報道,還有介紹日本、高麗、安南、大理等國消息和風土人情的文章。這些才是《光復》報最吸引讀者的地方,他們的消息比起南宋朝廷都靈通。不僅和北明有關的事情《光復》報會最先報道,連阿裏不哥遇害,李璮稱帝,忽必烈建立大元並且開科舉,甚至大理段氏復國,都是《光復》報第一個在臨安報道的。

包括賈似道在內的所有讀者,也都是從《光復》報上得知這些消息的——如果要通過大宋的官僚機構獲取各地情報的話,這些消息至少要延遲3到6個月以上……反正到現在為止,還沒有哪個衙門告訴賈似道蒙古大理總管段實已經復國登基,自稱皇帝,建元興隆了。

這大概也是賈似道遲遲不禁《光復》報和《天道》報的原因之一。

一艘畫舫,已經停靠在了西子湖畔的碼頭上。賈似道一邊翻著報紙,一邊就和劉秉忠、廖瑩中等人上了船。船艙之內,已經有侍女仆役備好了點茶糕餅。賈似道和劉秉忠等人分頭落座。船體輕輕晃動了起來,在撐篙的作用下,緩緩離開了碼頭向葛嶺方向駛去。

賈似道放下小報,端起茶盞抿了一口點茶,然後瞧一眼臉面上有幾分高深笑容的劉秉忠。

“子聰兄是不是有什麽妙策教我?”

“妙策談不上,只是一點建言而已……其實某不說,平章公您用不了多久,也是能想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