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3章 周禮整軍

“復周制”現在是陳德興的一面旗幟,既是拉地方山頭對抗中央統一的大旗。又是托古改制,用復周的名義,實行陳德興自己那一套的主張。

這次的“周禮整軍”就是一場托古改制。其中的“軍”、“師”、“旅”,都是《周禮·夏官》中記載的軍隊編制名稱——被儒家奉做聖經的《周禮》其實是個蠻實用的東西,裏面的內容就是建立一個國家需要涉及到的方方面面的問題。

凡邦國建制,政法文教,禮樂兵刑,賦稅度支,膳食衣飾,寢廟車馬,農商醫蔔,工藝制作,各種名物、典章、制度,無所不包。當然,其內容過於理想,未必可以照搬實行,但是作為立國建政的參考資料也無不妥。

孔老夫子經常掛在嘴邊的“克己復禮”中的“復禮”就是指“復周禮”。要用《周禮》中的各種制度、規定來治理天下。只是後世孔門信徒遍朝堂,卻沒有誰真的拿部《周禮》來治天下。最多就是用《周禮》之中關於禮儀和祭祀方面的規矩來裝裝樣子就算“復禮”了。

至於治天下的各種制度,追根溯源卻是儒家士大夫們深惡痛絕的“秦法”、“秦制”。嘴上說《周禮》,手中行《秦律》,儒皮法骨,便是中國兩千年封建專制的真相!

再說了難聽些,便是對自己行“禮”,對別人說“法”。

而在陳德興看來。《周禮》未必皆無用,《秦法》也不是一無是處。完全可以取兩者之精華,融為一體。

實際上,後世君王和士大夫不欲行《周禮》的主要原因,便在《周禮》所代表的封建——中國雖然號稱有兩千多年封建專制,但實際上,這兩千多年中的大部分時間,是有專制而無封建。這封建和專制,實際上是對立的事務,而不是統一的事務。所謂封建,就是一種分封的政治制度。而專制則是集大權於帝王一身。既然權力皆歸帝王,那又何來封建呢?

當然,君王反封建喜專制也沒有什麽奇怪。凡是當了君王的,無論東西方,就少有不喜歡大權獨攬的。而東方多專制,西方多封建的原因,其實就是西方的君王直到近代,才有機會建立起君主專制體系。

不過他們沒有專制多久,就一個個遇上了資產階級革命,然後一部分立了憲成了吉祥物,還有一部分比較倒黴上了斷頭台!

而東方的專制,主要是中國的專制出現的比較早。生產力還遠遠達不到可以引發資產階級革命的水平——要不然劉邦、項羽他們就是資產階級革命家了——所以就出現了專制王朝和亂世交替的局面。

在治亂交替中前行的中國政治制度,則呈現出專制不斷加強,封建不斷削弱的大趨勢。而自漢代興起的門閥在唐中後期的崩潰,則給了宋朝一個加強專制集權的機會。而宋太祖則很好的利用了這個機會,設計出了一套文武殊途,以文禦武的專制方案。

而這一套辦法又經過了明代的強化,在清朝由融合了八旗部族政治,使部族和士大夫相互制約,讓君王專制達到了一個登峰造極的地步。

不過對眼下的陳德興來說,專制和分封這兩種政治體制的優劣上下並沒多大意義。因為陳德興不是君王!趙禥才是!趙宋的以文禦武和君王專制都是陳德興邁向最高權力的阻礙,他當然要想盡辦法打破。而不是去維護這個會把自己送去風波亭的體制!

而要在思想上對抗已經深入人心的以文禦武和君主專制,陳德興就必須祭出“民族主義”和“復周制”這兩面大旗。

前者可以用來給中下層洗腦,而後者可以用來吸引知識分子和南北軍閥結成統一戰線——準確的說,是一個反對統一的統一戰線。

因為南宋北蒙,實際上都代表了統一!南宋雖然無力北伐,但是其追求的是內部的統一,對於割據力量的容忍程度極低。而忽必烈雖然容忍漢侯割據,但是他追求的是大一統,等到擊敗南宋之後,漢侯一樣會失去地盤和軍隊。

所以在眼下的中國,南朝的藩鎮,北地的漢侯,都會擁護封建。“復周制”這面政治上很難駁倒的大旗,便是用來團結南北諸侯的。

而作為“復周制”的重要一環,建立陳德興的“大國三軍”(周禮規定天子有六軍,大國有三軍,次國有二軍,小國有一軍),便是托古改制。就是借著復古的名義進行改革,以便減少改革的阻力。

宋朝的軍制非常混亂,到了南宋更是亂的不像話。誰也不知道一個軍、一個將、一個部到底應該有多少人。各部隊的編組非常隨意,沒有一個固定的標準。所以管理起來也非常困難,各個大部隊編制內的小部隊也很難互換。軍官也很難在各個部隊中頻繁調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