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5章 出行都

臨安城中,己然是人頭攢動,不知道多少人湧上街頭,就等著看日前在都門之中鬧出一場驚天禍事的陳家大軍的離開。

從臨安太學一直到候潮門之間,街巷兩旁,但凡高處,都湧湧的全是探出的人頭。臨街店鋪樓上的每一扇窗口之後,都站著一個儒服文士。前文提過,臨安城中有十萬文士!這個數字是有些誇張,但是五萬肯定不止!光是有官身的,就有一萬多人。

前日臨安事變的時候,滿城文士都無了蹤影,既沒有人拔刀而出,也沒有人去跳西湖為大宋殉節,都躲在暗處觀望形勢。

而今天,是陳家軍出師北伐的日子。這些在臨安作亂,劫奪公主,殺害使臣,還逼迫官家趙昀退位的亂臣賊子,終於要離開臨安了。

只是這臨安城,是不是能再變回文士文官的天下呢?

此時此刻,臨著禦街的每一間酒樓靠窗的雅座包間裏面,都有一場關於時政的議論。

而參與這些議論的人,都不是什麽台面上的當權派。當權的人物,今天都去候潮門外相送陳家軍北伐了。就算有幾個不願和逆臣為伍的,也都閉門裝病,一副快要死掉,對政治已經毫無興趣的樣子。

現在出來蹦達的,都是所謂清流人物。有些是地位超然的太學生,有些是某位當道諸公的學生幕僚,有些還是從行都之外潛入的各處“名士”。總而言之,都是不大起眼,但是卻可以左右行都輿論的人物。

都門之變後,武臣擡頭,文官勢弱,已經是不爭的事實。臨安城內城外的人物,都是無可奈何。暫時也不指望恢復對四方藩鎮的掌控了。但是陳德興、陳淮清打出的以武取士,卻是在觸犯他們的底線。

大宋號稱君王與士大夫共天下。而這“士大夫”是什麽?就是文章中出來的英豪,是不包括武藝嫻熟,兵法精通,能在戰場上為國殺敵的武夫的。大宋,其實是高級文士的大宋!官家,其實是高級文士的代理人!

雖然南渡以後,武人地位日隆。但始終沒有辦法撼動大宋政治體系的核心——文章取士!考試做官的制度應該是起源於中國的,理論上說,這套不論血緣,只論文章的官員選拔體系是非常公平的。他讓大宋大部分的男性臣民,都有入仕做官的機會。

比起論血統、靠投胎做官,不知道進步了多少!因此宋明清三朝,前後將近千年的時間裏,科舉制度一直是中國最主流的官員產生機制。甚至到了近代“文官試”和“公務員試”還在相當多的先進國家流行起來。通過考試選拔基層公務員成為了世界的主流。

因此科舉制度的進步性,是毋庸置疑的!

但是考什麽才能考出一個官,卻是大有文章可做的!

考作詩?考道德文章?還是……考兵法武藝?說起實用性,作詩和道德文章,恐怕還不如兵法武藝吧?若是大宋的官員個個都精通兵法且武藝高超。各種韃子哪兒那麽容易得逞於中國?

至於管理地方,兵法武藝的本事也不見得比作詩做文章更無用。

因而作詩做文章的科舉,唯一的好處,便是引導這天下的英豪棄武從文!大家不學兵法,不習武藝,就是鉆研詩書。考上了無大用場,考不上更是百無一用。

總之不會去威脅趙官家的天下!趙宋太祖、太宗的這番謀劃,從某種意義上說是非常成功的!在原本的歷史上,君王與士大夫共天下的局面,一直維持到南宋亡於蒙古!

哪怕是賈似道這樣的權奸遇上度宗這樣的傻兒官家,也沒有任何篡位奪權的可能。也就是遇上了陳德興這個後世穿越來的靈魂,又處心積慮的拉起一支以北地漢人占多數的“洗腦大軍”,才用一場兵變徹底撕掉了文官文士的體面。

而以武取士,則是在掘南宋這個文士政權的根基了!對於匯集於行都臨安的文士們而言,以武取士就是斷了他們或他們子侄的前程。又如何不叫他們恨得壓根只癢癢?

之前陳家大軍駐紮行都,日夜戒嚴,他們自然不敢多話。而今天,陳家大軍出征,他們還有什麽好顧慮的呢?

“……吾等都是念汪夫子的《神童詩》長大的,自小就知道天子重英豪,文章教爾曹。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如今倒好,是萬般皆下品,惟有武藝高了!”

“……如今行都中掌權的也不是天子了,而是陳淮清、陳德興這對賊父子!他們自己的書讀得不行,便見不得他人有才。嫉賢妒能如此,想來也成不得什麽氣候,就不知道何日身敗了!”

“……事情哪有那麽簡單?以武取士對我等江南士子是噩耗,對北面、西面來的將門子可是好消息!比文章我們篤定贏他們,比武藝,我等書生怎麽打得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