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章 大汗

陳德興仔細打量著手中的巨箭,又掂量了一下分量——用八牛弩發射炸彈的點子,他早就想到了。但是這一世的經驗卻告訴他這事兒並不容易,這可不是把個七八斤重的鐵炮捆紮在八牛弩的大箭上打出去就行了。這增加的七八斤重量和鐵炮的體積,會對大箭在空中的飛行軌跡產生很大的影響。近距離還好,要是打遠距離,可就沒有什麽準頭了!

至於將火藥灌裝在竹筒裏面,捆紮到箭杆之上,又會因為竹筒難以承受高壓而致使火藥無法充分爆燃,從而大大降低殺傷力。所以陳德興才不得不用扭力炮投射鐵彈。而在揚子橋之戰結束後,他又將注意力轉回了八牛弩,設計出了“天雷箭”,就是這種可以爆炸的巨箭。

當然,這種巨箭的生產成本也要遠遠大於鐵炮,因為它是用熟鐵鍛造的,用手工鍛打出一個中空的鐵管用來填裝火藥和碎鐵片。想要大量生產,顯然是很費勁兒的。這大概就是西方人始終沒有用弩炮去發射火藥武器的原因吧?

“打造鐵管花了多少時間?”

“一個鐵匠加兩個學徒幹了四天才打出一根,這玩意兒可比打制刀槍困難多了。”齊塔苦笑著從身邊一個上了些年紀的右軍鐵匠手中取過根鐵管,遞給了陳德興。

“居然花了那麽久?”

“剛開始不會打,等做熟了就好。”

“也對。”

陳德興輕輕撫摸著這根鐵管,不用說,打制的非常粗燥。他又舉起鐵管,一頭對著陽光,一頭對著自己的右眼,觀察了一下。鐵管的內壁非常粗糙,顯然沒有經過削切打磨,好像也不是完全筆直的。用來當個炸彈到時湊合,用作滑膛槍的槍管可就夠嗆了。

“這個鐵管裏面有辦法打磨嗎?”陳德興隨口問著。

“打磨……裏面?為什麽啊?”

“滑膛槍,呃,就是火銃,火銃知道嗎?”

“火銃?知道知道,就是個大鐵管子嘛,也有用木頭造的,不過那玩意兒是鑄造的,不是鍛打的,也不用打磨裏面。”

回答問題的是個占了霹靂水軍軍額的老鐵匠,三十多歲的年紀,不過看上去卻有四五十歲的樣子,滿臉都是皺紋,手指骨節粗大,顯然就是個勞動人民。這鐵匠姓張,叫張老幺,原先是揚州都作院的匠人,陳德興打造發石的時候調他到麾下的。手藝還算不錯,見識也挺多,還知道怎麽鑄炮。不過聽他的介紹,陳德興就對這個時代的鑄鐵大炮暫時沒有什麽想法了。

“老八,張鐵匠,如果成立一個100人的作,專門打造熟鐵管的話,一天能打出50根嗎?”

“50根?”

齊塔和張鐵匠互相看了眼,都搖了搖頭。齊塔道:“大哥,打鐵管可不易,一個熟手加一個學徒,能兩天打出一根就不錯了。”

“一天也有25根了,”陳德興點點頭,笑道,“那可就是25支會爆炸的標槍!另外還可以造些三斤左右,帶個木柄的小天雷,用來投擲,回頭我畫個樣圖。”

他把巨箭交還給了齊塔,吩咐道:“用八牛弩試試,看看最射多遠?”

……

“這個能射多遠?”

就在陳德興琢磨著用八牛弩發射炸彈謀害蒙哥的同時,這位為了實現四海一統和天下歸一理想而征戰半生,屠殺了上千萬人的蒙古大汗,正站在一架扭力發石機前。

蒙哥所在的地點是合州州治所在的釣魚城東面的石子山大營內。石子山大營是一座典型的蒙古營寨,按照宋軍的標準來看,設得有些散漫。壕溝既窄且淺,寨柵也是草草了事。只有望樓修得高大。但是大營的占地面積很大,不過幾萬人的營盤,修得好似是十萬人的大寨也似。營中留有很大空地,大隊人馬都可以進出自如。

現在蒙哥就在其中一塊空地上注視著一架輾轉幾千裏運來的扭力發石機——就是李翠仙從揚子橋戰場上撿回的一架大型可移動式扭力發石機,也是李翠仙親自送到蒙哥軍中的。

李翠仙擡眼打量了一下正在問話的大汗,大汗五十許歲年紀,高大壯實,穿著圓領廣袖皮袍,戴著白狐皮帽子,滿身滿臉,都是高高在上的霸氣。眼神淡淡一掃,就有一種指揮千軍萬馬席卷天下的氣度。

只是距離這石子山不過數裏之遙的釣魚城,已經被大汗銳利的眼神掃了不知多少回,卻依舊巋然不動。宋軍紅色的戰旗,高高飄揚在城池四處,仿佛是在嘲笑這位被此時的歐洲人稱為上帝之鞭的蒙古帝國統治者。

而阻擋了蒙哥兵鋒,歷史上還奪走了蒙古生命的釣魚城,也的確是一座罕見的堅城。此城乃是被大宋官家害死的余玠命冉琎、冉璞兩兄弟主持修築的。城池坐落於釣魚山山頂,相對高度約有百丈。處嘉陵江、渠江、涪江匯合處,南、北、西三面環水,壁壘懸江,城周十二三裏,均築高數丈的石墻,南北各建一條延至江中的一字城墻;城內有大小池塘13個,井92眼,可謂兵精糧足,水源充足;江邊築設水師碼頭,布有戰船,上可控三江,下可屏蔽重慶,是支撐四川戰局的防禦要塞,地勢十分險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