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戰爭洗禮:猶委會在衛國戰爭中的誕生及其作用

猶委會是蘇德戰爭期間建立的一個半官方的蘇聯猶太人反戰組織。1941年6月22日納粹入侵後,蘇聯喪師失地,損失慘重。為了調動各族人民的反法西斯熱情,經聯共(布)中央委員會批準,蘇聯情報局[6]先後發動不同民族、不同團體的文化代表人物成立了猶委會、全斯拉夫人反法西斯委員會、蘇聯婦女反法西斯委員會、蘇聯青年反法西斯委員會和蘇聯科學家反法西斯委員會。1942年4月23日,在蘇聯戰時首都古比雪夫市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蘇聯情報局副局長所羅門·洛佐夫斯基正式對外宣布了這5個委員會成立的消息,並指出:“猶委會的主要目的是動員所有國家的猶太人積極參加反法西斯戰鬥,發起一個全力以赴援助在反法西斯戰爭中肩負重任的蘇聯及紅軍的運動。”[7]蘇聯著名猶太人演員所羅門·米霍埃爾斯受命出任猶委會主席,布爾什維克黨的資深新聞人士沙赫諾·愛潑斯坦出任責任書記。其成員包括著名作家伊利亞·愛倫堡、達維德·貝格爾森,著名詩人佩列茨·馬爾基什、伊·費費爾,著名生物學家、蘇聯科學院唯一的女院士莉娜·什泰恩,電影界公認的大師阿·卡普列爾,莫斯科包特金臨床醫院主任醫師鮑·希梅利奧維奇等七八十位蘇聯社會的猶太名流。猶委會還同時創辦了自己的意第緒語機關報——《埃尼凱特報》(《團結報》)。猶委會的辦公地址起初設在古比雪夫,1943年8月底,遷回莫斯科市中心克魯泡特金大街的一座二層大樓裏。1944年4月,根據蘇聯情報局的要求,猶委會內部成立了主席團,主席團成員起初有15人,後來擴大到19人。

猶委會成立後,立即在國內外積極展開了廣泛的宣傳工作。它充分利用猶太人問題的特殊性,通過向國外猶太新聞機構大量寄發有關納粹軍隊殘酷屠殺猶太人和蘇聯猶太人積極參加衛國戰爭及經濟、文化建設方面的資料,成功地打破了世界猶太新聞界此前對蘇聯實行的新聞“封鎖”,在西方為蘇聯贏得了廣泛的同情和支持。[8]從1942年5月到1944年4月,猶委會先後在莫斯科召開了兩次猶太人反法西斯群眾大會、三次猶委會全體會議,並且向全世界的猶太人提出了“募集錢財購置1000輛坦克和500架飛機並把它們贈送給紅軍”的倡議,在國內外猶太人當中引起強烈反響。[9]1943年6~12月,由猶委會主席米霍埃爾斯和主席團成員費費爾組成的蘇聯猶委會代表團應邀對美國、英國、加拿大和墨西哥進行了友好訪問,不僅與這些國家的主要猶太人組織進行了廣泛交流,建立了密切的聯系,而且大大地推動了西方猶太人的援蘇活動。這是猶委會對外宣傳的高潮,也是其歷史上最輝煌的時期。在蘇聯情報局領導的5個反法西斯委員會中,猶委會的活動最活躍,所取得的成就也最大。根據美國歷史學家亞諾·拉斯廷格的統計,猶委會新聞通訊社在戰爭期間總共給國外通訊社提供了2.3萬篇(冊)文章和書籍、3000多張照片,這些材料“由8家通訊社發表在12個國家的264種期刊上。”[10]在猶委會的努力宣傳下,國外猶太人組織和個人對蘇聯紅軍和民眾提供了大量的援助,包括現金、食品、衣物、藥品、機器設備、救護車等,不一而足。按照洛佐夫斯基的說法,僅美國的俄國戰爭救濟猶太委員會[11]就為蘇聯募集了9300萬美元。[12]聯共(布)中央委員會在戰後的許多文件中也不止一次地表示,衛國戰爭期間,猶委會“在抵制反蘇宣傳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13],“在促進動員國外猶太人居民參加同德國法西斯鬥爭的工作中發揮了顯著的積極作用。”[14]赫魯曉夫後來在回憶錄中也指出,蘇聯情報局“及其猶太人反法西斯委員會被認為對於我們的國家、我們的政策、我們共產黨的利益是必不可少的。”[15]

作為蘇聯國內唯一具有代表性的合法的中央猶太人組織,猶委會在履行對外宣傳使命的同時,也對蘇聯猶太人的生存和猶太文化的發展給予了特別的關注。為此,猶委會與國家領導人和地方政權機構反復進行交涉,通過各種途徑為生計困難的蘇聯猶太人作家、猶太難民爭取和提供救助;它還以保存和復興猶太文化為己任,不僅把一大批意第緒語詩人、小說家、批評家和記者以及殘存下來的猶太文化機構如意第緒語《真理報》出版社、國家猶太劇院等團結在自己周圍,而且還通過組織“文學之夜”沙龍、出版意第緒語書籍等方式,為復興猶太文化竭盡所能。為了解決疏散到蘇聯內地的猶太難民的安置問題,1944年2月15日,米霍埃爾斯、愛潑斯坦和費費爾聯名向蘇聯政府提出了在俄國猶太人的傳統聚居地克裏木建立猶太族自治共和國的建議(簡稱“克裏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