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四章 悲哀

嘉靖看到劉天和的奏折,有點迷茫了,他雖然自詡英明神武,但這會兒他畢竟只是個二十多歲的毛頭小夥子,跟那些精明老練的朝臣比起來,他還差得遠呢。

比如,他喜歡挑起朝臣內鬥,這事朝堂之上誰人不知,朝臣想鬥贏對手的確是要巴結他,但是,人家的目的不是爭權就是奪利,誰會真心向著他。

這事,與其說他在利用朝臣間的內鬥鞏固自己的皇權,還不如說是朝臣在利用他的脾性謀取私利呢。

他要真英明神武就不會使用這種偏激的手段,因為他並不是全知全能的神,他的閱歷比起朝中那些老油子可差遠了,他只要稍微不注意,就會著了人家的道。

歷史上的嚴嵩就是個很明顯的例子,他還以為嚴嵩是一心向著他的呢,豈不知嚴嵩一直把他當猴在耍。

這會兒他貌似又要走上歷史的老路了,因為嚴嵩已經通過支持修煉一事慢慢騙取了他的信任,而且,嚴嵩時不時進獻的青詞也讓他誤以為嚴嵩是個了不得的“能臣”,如果不出意外,嚴嵩幹翻夏言之後便可以把控朝政了。

不過,還好,這會兒楊聰這個大大的意外出現了,嚴嵩把控朝政之路貌似沒那麽順暢了。

歷史上他是和鹹寧侯仇鸞勾結,推仇鸞上位,然後聯合仇鸞構陷夏言,從而要了夏言的命,但是,這會兒仇鸞想上位貌似沒那麽容易了。

嘉靖畢竟不是個白癡,他雖然還搞不清誰是誰非,但是,從劉天和的奏折裏他卻能看出很多東西來。

劉天和的奏折寫的很詳細,其在玉林衛附近阻擊了吉囊的主力,但是吉囊分派了另外兩路偷襲陽和衛和鎮虜衛,劉天和分身乏術,只能上報朝廷,並率軍直奔太原府城去阻擊韃子。

結果,不到三天時間,從鎮虜衛突襲蔚州的韃子更是被打的大敗而逃,從陽和衛突襲大同府城的韃子也被打跑了,尤其蔚州一戰,楊聰的斬獲更是寫的清清楚楚。

鹹寧侯仇鸞的奏折就不一樣了,仇鸞兩次上奏都寫的含含糊糊,好像吉囊就是個白癡一樣,專門給其去送人頭,送完就跑了,而且每次送的人頭還很少,五十個,一百個,相對於十多萬人的大戰來說少的也太離譜了。

嘉靖以前還相信,韃子的首級不好取,人家是騎兵,撤退的時候會盡量帶走同袍的屍首,你想追也追不上,但是,這會兒他卻看出點端倪來了,你說韃子的首級不好取,為什麽楊聰每次都能斬獲那麽多首級呢,而且韃子並不是豆腐做的,十余萬人,死上幾十個又或上百個就嚇跑了,這種事,怎麽想都覺著有點不真實啊。

這段時間,朝中對於鹹寧侯仇鸞的種種傳聞他是聽到一些,有的朝臣甚至提出了立軍府,讓鹹寧侯仇鸞總攬軍權,對付韃子,當時他也沒覺著多荒唐,甚至他還考慮過這個問題,既然仇鸞能克制韃子,何不讓仇鸞總攬全局,去對付韃子呢?

不過,這會兒他卻不這麽想了,從戰績來看,楊聰可比仇鸞要厲害多了,如果要選擇一個人來對付韃子,自然是楊聰更為合適。

至於大同巡撫劉天和的問題和夏言在票擬上寫的那些話,他倒不是很在意,因為劉天和怎麽處置對於整個戰局來說並沒有什麽太大的影響。

當然,這事也不能就這麽算了,畢竟韃子攻破大同鎮的時候整個朝堂都震驚了,如果沒個說法,那不免有些荒唐。

那麽,劉天和到底該怎麽處置呢?

這會兒他真的有點懵了,對於楊聰和仇鸞的事,他還能有點想法,但是,對於劉天和,他真不知道該怎麽處置,人家畢竟是一鎮巡撫,封疆大吏,草率處理肯定不合適,他想很久,還是決定,組織廷議,看看朝臣們到底怎麽說,再決定怎麽處置劉天和。

這次他是真想征求朝臣的意見,不過,他采取的方式還是那麽的任性。

劉天和的奏折傳到京城第二天,早朝,奏對環節過後,嘉靖便命鴻臚寺的禮官將劉天和的奏折朗聲念了一遍,隨即便鄭重的道:“大同鎮傳來捷報,韃子騎兵已然被擊退,從巡撫劉天和的奏報來看,此次韃子兵分三路突入大同鎮只是一種戰術,其結果並不能算是攻破了大同鎮,因為韃子本就沒撈到什麽好處,反而被大同鎮、宣府鎮和太原鎮的邊軍打的大敗而逃。這事,諸位愛卿怎麽看,這劉天和該如何處置,大家議一議吧。”

朝臣們聞言,心裏這個無奈啊,皇上老是用這種方式廷議,有點不合規矩啊,但是,沒人敢開口提這個,因為嘉靖的犟脾氣那是出了名了,誰敢跟他過不去,準沒好果子吃。

至於大同鎮的事,這原本是好事,畢竟這次三鎮邊軍是贏了而不是輸了,而且宣府巡撫楊聰的斬獲還相當的驚人,可以說是上百年來難得的大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