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卷 瓷韻流風 第二六二章 技術復原之香灰黃(上)(第2/3頁)

……

瓷窯。

林沐風蹲在一堆瓷土邊上,用一根樹枝輕輕撥拉著。

“少爺,老孟覺得,我們應該從泥漿的配置入手——香灰黃之所以灰中泛黃,主要是胎質跟釉色地附著上有點文章可做。”

林沐風點了點頭,瞥了王二一眼,“王二,你意如何?”

王二沉吟了一下,低低道。“先生,我倒是覺得,是不是從釉色的施加入手呢?能不能先上一道灰釉,然後再上一道淡黃釉……”

林沐風霍然起身,“你們說得都有道理。這樣吧,我們也別在這裏空口說白話了,還是動手試驗試驗吧——老孟。你帶人按照你地想法,開始塑胎。盡量將胎質弄得細膩一些。王二,你準備釉料。”

說幹就幹,一向是林沐風的習性。跟隨林沐風久了,老孟和王二也習慣了這種雷厲風行的作派。

塑胎拉坯沒有多少技術含量,對於老孟等人來說是小菜一碟。林沐風相信,香灰黃的技術難點在於胎質和釉面以及釉面下的開片和氣泡,而並非是塑胎。

泥胎已經盡可能地保持了細膩。而且,非常圓潤。在泥胎涼制的時候,王二也親自配置好了三種主要的釉料,一種是灰色,一種是淡黃色,還有一種是透明釉。

到了黃昏時分,見泥胎涼制差不多了,林沐風從王二手裏接過釉料。親自為花瓶泥胎上釉。施了一邊透明釉之後,才施灰色釉,然後等釉面略幹,又開始小心翼翼地施加淡黃色地釉。

為了體現那種灰中泛黃地特質,林沐風采用了深淺施釉法。也就是灰色釉略深、略重,而淡黃釉略淺。這樣一層層施加疊加起來,燒制成型後灰中泛黃就很自然了。

這只是復原香灰黃技術地第一道關口。對融匯了古代瓷藝和現代制瓷理念的林沐風來說,攻克這一道難關,並不算是太難。頂多,他們需要在灰釉和淡黃釉地搭配和協調上,進行無數次的細節調整,就可以試驗出一個最佳的施釉方子來。

通俗地講,灰色釉該深到什麽程度,淡黃釉該淺到什麽程度,兩種釉色的疊加。誰前誰後。如何才能取得最佳效果,這些都得一一嘗試。

最難的是。怎麽樣才能讓釉下呈現出藝術性地紋理開片和工整細致的氣泡來。對此,林沐風也沒有成熟的想法,只能囑咐老孟和王二,不要著急,一遍遍的試驗而已。

其實,在林沐風看來,宋瓷汝窯中這一瓷種的出現,沒準也是一種偶然。宋朝的工匠們在制瓷燒制過程中,無意中創造出了這個品種,經過了無數次的嘗試才讓技術成熟固定下來。

第二天一整天,林沐風都呆在窯上,跟老孟和王二一道進行著一遍又一遍的施釉試驗,也沒有急著入窯燒制。肉眼看上去地效果都不能達到最佳,進窯燒制也是白白浪費時間。

第三天,林沐風將試驗的工作交給老孟和王二。讓張風帶著瓷學上的數十名工匠來到了窯上,親自考校他們的制瓷基本功。

瓷窯的空場上,幾十個工匠列隊整齊,目瞪口呆地打量著窯上的一切。這可是大明最大地瓷窯啊,數座規模龐大的龍窯一字排開,無數的工匠身影來來往往忙忙碌碌,一隊又一隊的運輸隊伍進進出出,幾乎每隔片刻的功夫,都有幾十輛大車的各類瓷器成品和琉璃器具運出瓷窯,運往大明各地。

林沐風要得就是這種效果,讓這些來自大明各地的工匠實地參觀一下,什麽才是真正的制瓷。

“你們可隨意在窯上參觀一下,半個時辰後,到這裏集合。”林沐風擺了擺手。

張風領著一群工匠在窯上轉了一圈,回到原地時,林沐風已經派人在場上弄了一大堆配置好的泥漿。

“你們不是都認為自己制瓷多年,基本功很紮實嗎?本官也不難為你們,場上這些泥漿是本官讓人配置好的,你們誰能在半個時辰內塑出十二生肖地泥胎來,本官便認可你們。”林沐風沉聲道:“開始!”

不用輔助工具,手工塑胎,是真正地基本功。不過,半個時辰的時間,似乎是有些短了些。

果然,半個時辰過去了,真正塑胎完成地工匠沒有幾個,而且,由於行動匆匆,造型非常粗糙。大多數工匠都垂下了頭去,只有馬戶幾人有些不服氣,小聲嘟囔了一句,“塑胎容易,但時間實在是太短了,大人這是有意為難俺們。”

林沐風冷笑一聲,“馬戶,你可是不服?”

馬戶大著膽子站出來,低低道:“大人,不是俺不服,實在是時間太倉促了一些,再給馬戶一點時間,俺塑胎沒有問題嘞。”

“時間短?本官看來,不是時間短,而是你們技術太生疏。”林沐風猛然回頭喊了一聲,“王二!”

“先生!”王二跑過來,躬身一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