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1章 覆水難收(一)(第2/2頁)

武惠妃又是一拜,然後也不等李隆基反應過來,就帶著兩個宮女轉過那條宮徑,向幽深的深宮走去。寒風輕輕吹拂而起,李隆基倒吸了一口寒氣,眉頭跳了一跳,擡起來的手還是又落了下去。

他知道,武惠妃似乎是對自己舍棄太子產生了深深的怨憤。但是——李隆基正在梳理著自己復雜的心緒,耳邊傳來高力士急急的聲音,“皇上,不能再耽擱了。”

李隆基咬了咬牙,再次回頭深深地凝望了巍峨聳立的大唐宮闕一眼,黯然上了車駕,放下了大紅色的窗簾。

不遠處,武惠妃停下腳步,回身來望著漸漸湧出宮門的車馬人流,嘴角浮起一絲落寞和失望。所謂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而就是在這種生死關頭,她似乎才真正了解了自己依賴了數十年的大唐皇帝,這個男人,終歸是一個無情的男人。

在他的眼裏,沒有什麽比他自己更重要。武惠妃想起這些年的恩愛,不由黯然垂淚。

李隆基舍棄太子李琦,已經讓武惠妃絕望透頂。說是以監國身份留守長安,但這擺明了就是讓李琦留下送死。既然長安城破在即,僅有的2萬羽林軍又被皇帝出逃帶走大半,剩下的這幾千人還能守住長安?面對20萬李琮叛軍,這無異於癡人說夢。

為了他皇帝的虛榮心,他竟然舍棄了自己的親生骨肉。太子李琦,不是別人,是你我的親生骨肉啊,你,你竟如此狠毒!武惠妃臉上情不自禁地浮現起怨憤之色,沉默了良久,待宮裏漸漸平靜下來,才低低問道,“太子在何處?”

“回娘娘的話,太子在禦書房。”一個宮女低低道。

“派人出宮去問問,蕭家的動靜如何了……”武惠妃嘆了口氣,眼前似乎突然又跳出了一張熟悉而陌生的面孔來。

“算了,還是不要問了,大家都在逃,讓她們也逃離吧,如果能逃到蕭睿那裏,她們也就安全了。”武惠妃緊緊地咬住嘴唇,黯然垂下頭去。

對於武惠妃來說,這幾乎是一個必死之局。留在長安是死,可跟著皇帝出逃又能如何?頂多是苟延殘喘罷了。如果李琮叛亂篡位成功,就不休說了——縱然是大唐皇帝最終平定叛亂,再次回到長安,可太子已經被犧牲,漸漸年老色衰的她就等於失去了繼續生存下去的倚仗——還能指望這個男人的恩寵嗎?

武惠妃搖了搖頭。

……

……

不僅宮裏亂,長安城裏也亂成了一團。

權貴們的攜家帶口跟著皇帝出逃,而那些有錢有勢的商人也暗中帶起家私趕著馬車混入了這樣一支浩浩蕩蕩的逃離大軍隊伍中。甚至,還有不少普通的長安百姓,扶老攜幼跟著大隊一起逃離長安。

從正午時分一直道黃昏日暮,長安城裏,終於從嘈雜中變得安靜下來。街面上到處是一片狼藉,菜葉子,包袱皮兒,有些拐角處還散落了一些黃澄澄的銅錢,很多商鋪的招牌都被扔落在地,被匆忙走過的人流踩成了碎片。

原本繁花似錦的帝都長安城幾乎成了一座死城。周遭的安靜和死氣沉沉,讓人心寒和窒息。

而在蕭家,一群僰人侍衛也護衛著蕭家的四個女主人以及蕭睿的姐姐蕭玥,還有李宜那一雙兒女——蕭潛和蕭鈺,在寒風中離開了長安城,不過,他們沒有跟隨皇帝的隊伍,而是緩緩向東都洛陽的方向而去。

※※※

興州。

5萬劍南軍已經疲憊不堪,剛剛紮下營帳,準備休整1日。從劍南千裏迢迢奉召北上救援長安,但剛到半途就傳來吐蕃人進犯劍南的消息。無奈之下,鄭隴只得一面向長安報警,一面回撤劍南。但往回急行軍了兩日,又聞得吐蕃軍馬撤回國內,鄭隴擔心長安局勢,咬了咬牙再次下令大軍調轉方向,繼續向興州開進。

如此循環往返,折騰了兩遍,軍卒們不勝其苦。但軍令在前,朝廷危難在即,這些訓練有素的劍南軍卻也沒有任何怨言。鄭隴能有這樣一支號令統一善戰的劍南軍在標下掌握,應該歸功於章仇兼瓊多年來在劍南道的苦心經營。

因為要時刻防備吐蕃進犯,劍南軍在章仇兼瓊殫精竭慮的整肅下,其戰鬥力比起其他各鎮的軍馬來,還是要強上幾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