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9章 廷辯(第2/2頁)

其實,作為蕭睿個人而言,他也是支持調換節度使的。畢竟,這些節度使長期擁兵藩鎮,很容易產生自大之心。看看王忠嗣手下那些人,就是個很好的例子。

蕭睿起身躬身道,“回皇上的話,學生以為,張大人等所言,無非是唯恐藩鎮節度使大規模調動不利於邊防。其實,在學生看來,這有些過慮了。須知,為大唐防衛邊關的是大唐數十萬軍士,而不是哪一個節度使。節度使只是朝廷委派的管理軍務和藩鎮政務的將領,無論是誰在任,只要忠於職守,全軍將士號令統一,邊關便可保無虞。”

張九齡不滿地瞪了蕭睿一眼,冷笑道,“蕭大人,你畢竟年幼,你且不知,在軍中主將的威信決定著全軍的士氣,一旦節度使頻繁調動,軍心必然不穩。”

蕭睿微微一笑,“張大人,大唐軍士乃是大唐朝廷之軍士,忠於大唐、忠於朝廷、忠於皇上,又不是領兵者的私軍,將領調動,軍心何來浮動?又為什麽要浮動?張大人,如果因為主將調動而軍心浮動,那才真正說明問題非常嚴重——軍心都歸於領兵者一人,朝廷情何以堪?”

張九齡脹紅了臉,被噎了一下。又聽蕭睿道,“張大人,那王忠嗣大人從隴右調任朔方節度使,在這短短2年間不是也率領朔方軍為朝廷立下戰功多次?難道,這朔方的軍士是王忠嗣從隴右帶過去的?”

李隆基哈哈大笑,“好,說得好。好一個大唐軍隊乃大唐之軍隊,非節度使之私軍!李林甫,此事就這麽定了。”

李隆基當場宣布了幾個節度使的調換旨意。九大節度使中,除了章仇兼瓊和嶺南五府經略使範常在沒有變動之外,其他諸人都互相對調了一下,並有進爵。譬如王忠嗣調任範陽節度使,同時加攝為禦史大夫、進封清源縣公。

除此之外,李隆基還宣布,原範陽節度使裴寬免職,調任戶部尚書。這樣一來,就騰空了一個朔方節度使的位子。李隆基笑了笑,“諸位愛卿,朔方節度使一職,該由誰來充任為好?”

李林甫和張九齡等人紛紛開始推薦人選,而李隆基卻笑而不語。蕭睿心裏暗笑,心道這皇帝也忒虛偽了些,你早就有了主意,還讓這些臣子薦舉個什麽勁兒。果然,眾臣說了半天,還是李隆基一錐子定音:任命安西副都護高仙芝為朔方節度使,哥舒翰為朔方節度副使兼兵馬同知使。

李隆基得意地笑了起來,他心中的計劃終於成為現實,他當然是高興。李林甫見皇帝情緒挺高,便起身笑道,“皇上,這劍南道節度副使一職空缺多時,臣薦舉平盧將軍安祿山充任劍南道節度副使。”

李隆基想了想,“便是那張守珪薦舉的胡兒?”

李林甫躬身道,“是,皇上,臣之此人忠於朝廷,英勇善戰……”

蕭睿在一旁聽了陡然一震,心道壞了。然而,此時此刻,他人微言輕對這等地方大員的任命也無法幹涉。想必,那安祿山已經提前打通了李林甫的關系,也不知道送了多少厚禮。又轉念一想,安祿山之所以勢大不掉,根子在於他依靠了眾多胡人部族,如今充任人生地疏的劍南道去,想必也弄不出什麽風浪吧?況且,在章仇兼瓊的手底下,他也翻騰不起來。

想到這裏,蕭睿就安下心來,心裏卻暗暗打定主意,完了要立即去章仇兼瓊那裏一趟,跟他仔細說說這安祿山的事情。

李隆基沉吟了一會,擺了擺手,“也罷,就依李愛卿所言,讓那安祿山去劍南道。”

……

……

眾臣都散去,李隆基卻留下了蕭睿。

“蕭睿,朕專門留下你,是有幾句話要跟你說。”李隆基嘴角浮起一絲笑容,蕭睿今天的表象讓他很滿意。

“臣在洗耳恭聽。”

“朕聽說你已經富甲大唐了……呵呵,這樣倒也不錯,免得宜兒跟著你受苦。只是,朕要提醒你,千萬不要跟那些鮮於仲通之流一樣做些罔顧國法之事,免得將來事敗,連朕也無法庇佑你。”李隆基淡淡說著,端起精美的白玉茶盞小啜了一口。

蕭睿心裏一驚,但臉上卻沒有絲毫情緒變化,躬身道,“臣遵旨。”

“去吧,你是聰明人,不需要朕多言。”李隆基擺了擺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