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章 武惠妃壽宴之禦封(第2/3頁)

眾人一驚,就算是李隆基的皇子皇女們都眼中露出不可思議之色。這阿哈爾捷金馬,又名汗血寶馬,是西域大宛人進貢來的稀有寶馬良駒,珍貴之極。尤其是這匹名叫追風的汗血寶馬,更加與眾不同,毛色銀白奔馳起來猶如追風馳電千裏飄雪,神駿極了。自得了這追風,李隆基那是愛若性命,足足騎乘了一年之後才在惠妃的懇求下轉賜給了她,可這不懂馬的貴婦人卻這番又賜給了蕭睿。

李隆基也有些遺憾,但作為大唐皇帝,他雖然喜歡追風,但還不至於將自己愛妃說出口的賞賜品再收回來。他微微一笑,“既然愛妃將追風賞給了蕭睿,也就罷了——愛妃如此厚賞,倒是讓朕作難了——朕……”

說到這裏,李隆基目光變得冷凝起來,又帶出了深深的帝王威勢,緩緩道,“蕭睿上前,朕有幾句話說——”

玉真和李宜相視一眼,眼露狂喜。而大唐權貴們則心情復雜地看著已經上前去盈盈跪倒的蕭睿,心裏都明白,這小子走運了,這番得了皇帝的歡心,恐怕不需科考就可以晉身了。又望了望李琦喜形於色的樣子,眾人心道:莫非要賜進士出身,給頑劣的盛王做伴讀學士?還是——眾人又將眼光投射在笑吟吟的李宜身上。

蕭睿面上表情雖然平淡,但在跪倒在地的瞬間,心裏還是充滿了一絲期待,又感覺到了徹頭徹尾的滑稽和荒唐:一盞雞尾酒就替代了科考?這老扒灰皇帝會封自己什麽官職?

李隆基嘴角浮現著君王那獨有的君臨天下無所顧忌的微笑,淡淡道,“蕭睿,爾才學過人,以不及弱冠之年便名滿天下,朕心甚慰……”

李隆基啰啰嗦嗦地說了老半天,全是那種冠冕堂皇的帝王對於臣下和子民的套話,雖然言辭華麗,極盡贊譽之情,但卻沒有觸及到實際內容。蕭睿本就沒有多少期待,倒也心平氣和地跪在那裏靜靜地聽著,而李宜和玉真還有李琦卻大失所望。作為李隆基最親近的人之一,這三人都明白李隆基的性情,如果他有“破格提拔”蕭睿的用意,便不會展開如此華麗的贊譽。

不過,李隆基很快便話鋒一轉,又朗聲而言,“朕自幼飽讀詩書,至今仍然勤讀不倦……朕常思治國、修身、立德之道,每每偶得佳句……朕近日觀爾之《菜根譚記》,爾之所思、所言,與朕不謀而合頗有異曲同工之妙……朕心甚慰,自朕以下,還有一少年士子心懷天下,靜坐常思己過,每日三省吾身……”

李隆基說到這裏便停下不再說,只是用贊許的目光盯著蕭睿。

玉真趺坐在那裏,心頭一動。回頭望去,見李隆基眼中閃爍著不可捉摸的神色,略一沉吟不由恍然大悟。玉真心裏暗暗鄙夷,但臉上卻帶出了濃濃的笑容。她盈盈起身,走下台來,走到蕭睿身邊,輕輕拍了拍他的肩膀,然後又面向李隆基福了一福,“陛下文采武略冠蓋天下,為我大唐之冠,大唐臣下子民無不敬仰萬分。”

此話一出,大唐的權貴們不得不集體起身拜道,山呼萬歲,附和著玉真的話,對李隆基大加褒揚美譽。

趁臣子們俯身跪拜李隆基的當口,玉真迅速俯身在蕭睿耳邊小聲說了一句,“一會聽我的話,趕緊拜皇上為師。”

蕭睿愕然,還沒有反應過來,卻又聽見玉真那招牌式的媚笑回蕩在眾臣和眾權貴們的阿諛奉承之中,“皇上一向愛才,又有名士之高範大儒之才學,玉真看這蕭睿深得皇上之心,今日適逢其會,何不將蕭睿收為學生,時時提點教誨於他?”

拜皇帝為師?眾人被玉真這句驚天的話搞了個七暈八素。所謂天子門生,是指那些在殿試中接受過皇帝親自考較的進士,而一個沒有功名的普通士子,還能拜皇帝為師?這是哪跟哪啊!

就在權貴們驚疑交加的時候,李隆基卻端坐在那裏,面不改色地微笑著。

跪在那裏的蕭睿用眼角的余光掃了一眼穩坐釣魚台的老扒灰皇帝,心裏也漸漸明白了過來。古今居上位者一向愛慕虛榮好大喜功,就算是這締造開元盛世的大唐玄宗皇帝也不能例外。自打見了這蕭睿,試出他才學過人又性情淡定頗有古賢之風,李隆基便有了這個古怪的念頭。

當然,對於這位目前還算是英明神武的大唐皇帝而言,他準備收蕭睿為所謂的“弟子”,也不單純是往自己臉上添金以及愛才的心思,還有一種作為帝王的考量。見李隆基這抹虛偽的笑容掛起,玉真明白,蕭睿的仕途幾無任何懸念了——作為一個善於操縱權力和深諳制衡之道的皇帝,李隆基現在又準備在朝中扶植自己的嫡系臣子,以此來對權臣們形成威懾和制約。

當年的王維,就曾經是李隆基物色的人選。可惜,王維對權術爭鬥毫無興趣,也毫無“天分”,雖然才高八鬥名士風流,但政治智商卻極低,根本就無法完成李隆基的“任務”,李隆基無奈之下,只好放棄。否則,王維時至今日早就位極人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