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二節 步兵的攻擊力

在冷兵器時代,步兵是最基本的兵種,同時也被大多數人認為是戰鬥力最差的兵種,特別是普通的步兵,即以往所說的刀盾手與槍兵,幾乎可以說是軍隊中最不可能擔任主力的部隊了。不過,現代意義上的步兵卻是戰場上的主力,特別是在熱兵器時代,當火器越來越先進的時候,騎兵是注定要被淘汰的(在明帝國的定義中,後來出現的裝甲兵是由騎兵演變而來的,但是在其他很多國家並不這麽認為),步兵才是戰場上的絕對主力。當然,步兵要走到這一步,還需要很長的時間,而且需要更先進的武器支持。不過,在當時的明帝國軍隊中,有兩支步兵軍的地位是非常高的。

在這兩支步兵軍中,第八軍與擅長防禦而聞名天下,甚至連楊天奉這種擅長進攻的將軍都認為,如果由他率領第五軍來進攻第八軍的防禦陣地的話,他都沒有一半的勝利把握。而另外一支地位崇高的步兵軍就是第三軍,而第三軍出名的地方不是防禦,而是進攻,特別是大規模的陣地進攻,這簡直成了第三軍實力的標榜。若論陣地進攻能力,恐怕,當時明帝國還沒有任何一支部隊能夠超過第三軍。

第三軍的陣地戰進攻能力其實從其編制上就能完全看得出來。從兵力上講,第三軍是帝國眾多主力軍中最龐大的一個,三個步兵師,六個炮兵團,以及一支規模在一千人左右的偵察騎兵部隊,再加上後勤保障,醫療等等軍直屬部隊,第三軍的滿員編制達到了四萬六千人,即使平時非滿員編制的時候,都有四萬三千人。而在第三軍中,最出名的就是其炮兵部隊了,這大概也與衛平的身份有關吧。

當時,明軍的高級將領中,騎兵出身的占了絕大多數,而步兵出身的也不算少,只有炮兵出身的比較少見,比較有名氣的就兩個人,一個是衛平,一個是田宗。而這兩人中,衛平可以說是真正的炮兵頭號將領,不管是從思想上,行為上,語言上,還是從作戰指揮方面來看,衛平都是個純正的炮兵將領。比如說,在戰場上,只要遇到頑強的敵人,衛平的首先反應,都是詢問最近的炮兵在哪。如果換了胡沱的話,肯定是問最近的步兵在哪,而換了陳豫的話,那肯定就是問最近的騎兵在哪了。

正因為衛平的這個身份,他所率領的第三軍是明軍中炮兵編制規模最大的一個軍。從第三軍成立開始,他們就一直是火炮數量最多的部隊。當初,在日本平叛的時候,第三軍裝備的火炮就有上千門,而其他的步兵軍,也就最多裝備六百多門火炮而已。而在第二次軍制改革之後,第三軍又多了一個炮兵團,而在這次西征的時候,第三軍與其他的軍團都一樣,得到了新的加強,而加強給第三軍的,仍然是一個炮兵團!

當時,第三軍中一共有六個炮兵團,其中配屬給三個步兵師的都是輕型野戰炮團,而由軍直屬指揮的是三個重型炮兵團。而三個輕型野戰炮團各有三百門輕型野戰炮,而三個重型炮兵團各有一百八十門重型火炮。換句話說,第三軍當時一共裝備火炮一千五百二十門。而參加西征的另外一個步兵軍,即第八軍,則只有火炮一千二百六十門。顯然,這個差距是相當明顯的。

在明軍步兵部隊的新戰術思想中,關於進攻這部分的戰術思想有一個很基礎的要點,那就是,任何一支步兵部隊,在進攻時確定鋒線寬度的依據不是投入的兵力多少,而是所擁有的火炮數量的多少。換句話說,要保證步兵部隊的進攻獲得勝利,那麽就必須要保證戰線上的火炮密度。當然,在防禦作戰中,火炮的部署密度其實也是一條非常關鍵的指標。在步兵的新戰術體系逐漸完善的時候,火炮的部署密度就已經有了具體的要求。比如,在進攻作戰中,每裏戰線上的火炮數量最低不得少於二十四門,這樣才能保證進攻的步兵部隊得到足夠的火力支援,如果敵人的防線足夠牢固的話,那麽火炮的部署密度還要加強,最高可以達到四十八門。這是個什麽概念呢?一裏大概是五百五十步,如果按照最高標準來部署火炮的話,那麽這些火炮以直線排列,其間隔距離只有十步左右!

其實,大部分步兵部隊的軍長在確定進攻戰線,或者是防線寬度的時候,都是以火炮數量為基礎的。以此來計算的話,那麽第三軍如果展開進攻,以最密集的方式部署火炮的話,其進攻戰線的寬度可以達到三十一裏半,如果以最低密度部署火炮的話,那麽進攻戰線的寬度可以達到六十三裏!當然,實戰的時候,這樣的情況是不可能出現的,因為受到指揮條件的限制,進攻戰線的寬度基本上都控制在十裏左右,很少有超過十五裏的,如果戰場情況特殊的話,那麽進攻寬度還要縮短很多。當然,適當的保留一支預備隊,這是進攻獲得勝利的另外一個關鍵因素,沒有任何一名將軍會將手裏所有的兵力都放到進攻的前線上去,這簡直就是在自取滅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