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節 皇帝的戰爭宣言

朱祁鈺有一個極為鮮明的特點,即在他遇到挑戰的時候,就會將挑戰者當作敵人看待。當然,以客觀一點的眼光來看的話,這種認識是不對的,並不是任何一種挑戰都是敵對的。但是,以當時整個世界的局面,以及從皇帝的位置出發的話,毫無疑問的,任何挑戰皇帝的行為都是敵對行為,而且作為世界上權力最大的人,朱祁鈺也必須要時刻保持警惕,並且擊敗每一次挑戰,才能夠保住他手裏的權力。顯然朱祁鈺這種有點偏激的思想,也許不是他天生就具有的,不過卻絕對是在環境的影響下而逐漸表現出來的!

在調查出了叛亂的真相之後,朱祁鈺立即就確定了兩個敵人。一個是已經被他擊敗了數次的敵人,這就是突厥民族,而另外一個則是他從來沒有遇到過的挑戰,這就是回教。當然,朱祁鈺將一種宗教當成敵人,確實顯得有點荒謬。不過,當皇權與宗教產生沖突的時候,那麽毫無疑問的,宗教就是皇權的敵人,而掌握了皇權的皇帝自然會將宗教也當作敵人了。

要確定一個敵人並不難,不過要想同時戰勝兩個敵人,朱祁鈺就感到有點為難了。擊敗突厥人,這並不是一件困難的事情,現在剩下的最後兩個突厥國家中,白羊王國已經被明帝國控制了,而且叛亂的局勢已經被鎮壓了下去,而剩下的奧斯曼帝國也元氣大傷,要不了多久,就將倒在明帝國的腳下。不過,要戰勝回教,這對朱祁鈺來說就是一個全新的挑戰了。可以說,這是一個無形的敵人,雖然可以通過攻占麥加與麥地那來達到目的,可以通過控制哈裏發(回教的精神領袖,相當於基督教裏的教皇與主教,或者是佛教寺院的方丈,當然,這些宗教是有差別的,所以這樣的對比並不恰當)來讓回教承認明帝國皇帝的地位,也可以通過摧毀清真寺,強迫百姓改變宗教信仰來達到目的。不過,這些都不可能真正毀滅一種宗教,朱祁鈺心裏很清楚,宗教本身就是在高壓環境產生的,外界的壓力越強大,宗教的反撲力量就越大。也就是說,用現實的手段,是不可能戰勝任何一種宗教的,而歷史上這樣的教訓其實並不少。

折中的辦法其實也不是沒有,比如,朱祁鈺可以率軍攻占麥加,麥地那,在占領了這兩座聖城之後,迫使回教的哈裏發承認他在回教中的地位,這樣,就能讓他成為回教世界新的領袖。從本質上講,這不是在對抗回教,而是在引導回教向有利的一面發展。不過,這照樣能夠達到朱祁鈺的目的,讓回教為他所用。不過,這卻產生了一個更現實的問題,那就是攻占麥加與麥地那的軍事行動肯定會拖延長遠征作戰的時間。僅僅是阿拉伯半島上的那片巨大的沙漠,就足夠朱祁鈺頭痛的了。

可以說,在大戰略方面,朱祁鈺陷入了兩難的境地。到底是先北上消滅奧斯曼帝國,還是先南下攻占回教的聖城呢?不過這種大戰略的問題還沒有到非要解決的地步,因為當時,還有很多細小的問題需要等待朱祁鈺去處理。這與他在國內不一樣,在國內,朱祁鈺可以將很多事情拋給於謙,陳懋,朱文正,何山這些官員去處理,他只需要控制住發展的方向就行了。但是,在這裏,他的助手非常有限,參謀部的軍官是無法代替他的,其他的將領也不可能完全代替他,特別是在政治問題方面,就算楊天奉這類政治頭腦很精明的將領都不可能完全代替皇帝處理政治上的事務,因此,很多以前不需要朱祁鈺去操心的事情,在這裏,都需要朱祁鈺自己動手。而這其中,最為重要的就是怎麽處理那些叛黨了。

主犯黛姬已經自殺身亡,當然,明帝國的法律中已經沒有“連坐”這種懲罰了,而且黛姬的大兒子哈裏已經被證明是無罪的,他完全被人利用了,而黛姬的二兒子穆拉圖,以及樣子侯賽因現在都是明帝國的忠誠擁護者,自然是不能拿他們開刀了。不過其他的叛黨人數卻不少,僅僅十天時間,在楊天奉遞交的報告中,就羅列出了上萬名參加了叛亂的人員,從貴族到部落酋長,再到官員,軍人,平民,幾乎囊括了社會的各個階層。雖然朱祁鈺認為這些人中有一些是無罪的,但是在當時的情況下,是不可能一一查證這些人是否有罪的,而且朱祁鈺也早就與楊天奉等人達成了共識,那就是不能出現一個漏網之魚,星星之火都可以燎原,如果讓叛亂的事情傳播開的話,那整個白羊王國都將陷入混亂之中,這個風險是承擔不起的,所以寧可殺錯一千,都不可放過一人。

“陛下,末將仍然認為,不管這些人是不是罪當該死,他們都應該死,如果他們不死的話,那麽我們這次的平叛行動的意義就將暗然失色!”楊天奉的態度還是很堅決的,“而且,我們已經有了日本叛亂的前車之鑒,另外,這也不是在帝國國內,我們沒有必要憐惜這些叛黨,他們的所作所為,如果放在以前的話,全都該被殊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