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節 節外生枝(第3/3頁)

當然,朱祁鈺對上杉謙信的想法是很明白的。作為一個傳統的日本人(在日本被明帝國徹底征服之後,也就是在日本的年輕人中,崇明的思想非常盛行。現在十五歲到二十五歲之間的日本人都將明帝國當作了學習與模仿的對象,而這正是他們與老一代日本人之間的最大差別),上杉謙信的觀念已經逐漸跟不上時代的潮流了。不過,他卻是一個出色的政治家,特別是在最近幾年,上杉謙信治理下的日本已經度過了叛亂之後的最為艱難的時期,正在逐漸恢復元氣。當然,上杉謙信自然也希望讓日本國的接班人得到鍛煉。他將天皇太子,以及自己的獨子送到明帝國來,參加遠征作戰行動,正是要他們通過戰爭來掌握領軍打仗的能力。畢竟,對日本這個民族來說,任何一個統治者都必須要擁有足夠強大的軍事才能,這樣才能夠更有效的統治國家!

也就在上杉謙信之後,朝鮮王國的國王,錫蘭王國的國王,華僑共和國的總理大臣李天正都先後來到了帝國京城,而他們無一不是希望派遣軍隊參加遠征作戰的。當然,表現的形式是有所差別的。比如錫蘭王國與華僑共和國派遣的主要是海軍艦隊,而朝鮮王國提供的則主要是地面部隊。當然,他們的理由也很充分,作為明帝國的附屬國,他們有義務在這個時候派遣軍隊,協助明帝國征戰!

當然,怎麽安排這些外籍軍團成為了朱祁鈺最為頭痛的事情了。他沒有辦法拒絕這些國家的幫助,而且這些國家也都表示,所有的戰爭開支都將由他們自己承擔。結果,朱祁鈺決定成立一個單獨的外籍軍團,專門來管理與指揮這些國家的軍團。當然,具體的事情是交給陳懋去做的,按照朱祁鈺的意思,明帝國只在外籍軍團設置最高的指揮官,以及司令部。而具體的作戰單位則是各個國家的軍隊。這也是沒有辦法的辦法了,至少在朱祁鈺看來,如果有必要的話,讓這些國家的軍人去充當炮灰的話,要比明軍自己承擔重大的傷亡更為有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