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節 戰爭債券

很多人認為,在朱祁鈺時代,就已經有了現代化戰爭的雛形,而一個重要的依據就是,從這個時代開始,戰爭就完全是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表現了,而且戰爭也變成了一件燒錢的事情。當然,其根本原因是火器的大規模使用,戰爭進入了熱兵器時代。而以往冷兵器時代的那種由相對弱小的國家征服相對強大的國家的事情幾乎不可能出現了,因為熱兵器時代的戰爭完全是在比拼國家的工業力量。而且,熱兵器時代的戰爭要遠比冷兵器時代的戰爭消耗巨大。因此,一個國家的國力,其實就是一個國家軍隊的戰鬥力的基礎!

在朱祁鈺時代早期的數場戰爭(從北伐到東征)中,有一個非常顯著的特點,那就是帝國政府的收入遠遠無法支撐起這些規模龐大的戰爭。結果,在當時,朱祁鈺必須要借助民間的力量,也就是利用政府稅收之外的其他財力來發動戰爭,這也就有了那幾次規模龐大的募捐活動。顯然,這些募捐得到的戰爭經費,是朱祁鈺發動北伐等戰爭的基礎,如果沒有這些經費,任憑朱祁鈺的雄心壯志有多大,他也不可能一個人去戰勝那些強大的敵人吧!不過,這些情況,在景泰十年之後,就已經有了巨大的改善。

可以說,景泰十年是朱祁鈺時代的第一道分水嶺。在這一年,雖然朱祁鈺仍然在領軍西征,不過帝國的財政收入第一次出現了盈余,稅收也開始大幅度的增長了。而也是在這一年,帝國的工業化進程進入到了快速發展階段,而在帝國政府免除了農業稅,甚至向部分貧瘠地區的農民發放農業補貼之後,帝國的財政仍然出現了大額盈余,顯然,這與帝國的工業發展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當然,還有一點是不能忽視的,從這一年開始,日本正式向帝國支付全年度的戰爭賠款,另外,帝國的貿易額也突破了五千五百萬金元。大量的戰爭賠款,貿易所帶來的關稅收入,這些都是充實帝國國庫的主要資金。

從這以後,帝國政府幾乎年年都有財政盈余,當然,這也是後來朱祁鈺敢於提出修建道路系統工程,水利工程,以及大規模擴建帝國的港口的主要原因。不過,就算如此,帝國的財政收入仍然在迅猛增長,而且帝國的財政盈余增長的速度更快。比如,在景泰十年,帝國的財政盈余是五十五萬金元,而在景泰十三年,財政盈余已經達到了五百萬,景泰十五年,這一數字達到了一千兩百萬,到景泰十九年,也就是朱祁鈺決定再次遠征的這一年,帝國的財政盈余已經超過了兩千五百萬。從景泰十年,到景泰十九年,帝國的財政盈余總額超過了一億三千萬金元!這是個什麽概念呢?景泰十九年,帝國的財政收入是一億零五百萬,也就是說,九年間,帝國節約下來的財政金額就超過了景泰十九年這一年的財政收入!換句話說,這次,朱祁鈺可以一次性動用一億三千萬金元的戰爭經費,而不會對國家造成任何負擔。如果戰爭持續三年的話,那麽,他可以動用的戰爭經費將超過兩億金元。當然,在帝國老百姓看來,這簡直就是一個天文數字了,不過對戰爭來說,這也許還算不上是一筆巨款呢!

如果仔細計算的話,其實就不難發現,朱祁鈺當時手中掌握的這筆戰爭經費其實並不寬裕。比如說,當時帝國五個主力軍團都需要換上新的武器裝備。如同第五軍這樣的重裝騎兵軍,如果全面換裝的話,光是購買武器裝備就要花掉至少五百五十萬金元,而一個重型步兵軍的換裝費用則超過了八百萬金元(步兵軍團的火炮是最好的,同時也是最多的,而當時火炮是所有陸軍兵器中最為昂貴的),輕裝騎兵軍的換裝費用是三百八十萬(主要就是少了輕型野戰炮),輕型步兵軍的換裝費用是五百三十萬。也就是說,當時帝國五支兵團,共三十三個軍,其換裝費用就超過了一億八千萬金元!當然,這些錢已經在前幾年支出了一大部分,不過,仍然需要在景泰十九年支出一半左右。僅僅這一項,就讓朱祁鈺花掉了近一億金元的戰爭經費了!

出了換裝之外,為遠征軍準備作戰物資就顯得更為重要了。如果按照朱文正的方法,初期準備一年的作戰物資,然後再在戰爭期間分批采購的話。那麽,國防部就至少要向軍火商采購一億五千萬發炮彈,十五億發子彈,以及滿足三十萬軍人,近二十萬匹戰馬所需要的糧草,還有六十萬套冬季作戰軍裝,六十萬套夏季作戰軍裝,六十萬套皮靴,以及五萬頂加厚的帳篷,各種各樣的藥品等等。當然,這筆帳是很難算得完全準確的,而朱文正僅僅只是大概估算了一下,如果要在一年之內采購這些物資的話,那麽就至少需要耗費八千五百萬金元的經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