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德班解圍戰(第2/3頁)

隨著大西洋艦隊的出現,紅夷艦隊也立即轉變了作戰方向,大概他們已經快要把龍四海的那支明軍艦隊給打爬下了,所以開始轉身對付顧成林的大西洋艦隊。不過,此時他們已經失去了戰場上的主動權,大西洋艦隊控制住了紅夷艦隊的主要航道,並且在風向上也極為有利。不過,最為重要的是,大西洋艦隊在接敵的時候,就已經做好了準備!

“皇帝”號右舷四十五門新型火炮的齊射宣告戰鬥開始。這是帝國當時最龐大的一艘戰艦,也是戰鬥力最強的一艘戰艦,全艦共有三層火炮甲板,裝備了九十門青銅加農炮(加農炮的名稱也是從此得來的,指的就是長身管,口徑較小,遠射程的火炮),而且,這些都是帝國制造的第一批後裝火炮,當時世界上最為先進的火炮!因為采用了定裝發射藥的技術,而帝國的火炮設計師設計出了密閉性能達到了要求的炮尾栓機構,讓火炮具備了後裝彈的能力。整個裝填的過程是先打開炮栓,將炮彈裝進炮管底部,隨後將發射藥包轉進炮膛,關閉炮栓,點火引爆發射藥。這要比前裝炮的裝填步驟簡單得多,而且火炮可以固定在甲板上,不需要前後移動,這樣就能讓火炮更大一些,不但提高了火炮的威力,也提高了火炮的射程。當然,最重要的還是提高了火炮的射擊頻率。除此之外,“皇帝”號的首甲板(也就是露天甲板)上還安置了兩列共十二門大口徑臼炮。這樣強大的武備,讓“皇帝”號成為了當時全世界當之無愧的頭號戰艦,甚至比之前的“帝國”號都強大了一倍以上!

整個戰列線上的五十多艘主力戰艦也跟著開火了。這些主力戰艦雖然都要比“皇帝”號稍微小一點,裝備的火炮只有七十二門,臼炮八門,不過比起紅夷的那些主力戰艦來說,仍然強大了不少。最重要的是,明帝國戰艦的火炮射程要比紅夷的遠得多。特別是在采用了後裝填技術之後,火炮不但可以做得更重,而且裝藥量提高了很多,身管也長了很多,這是當時提高火炮射程的最為主要的辦法!

紅夷艦隊頓時陷入了混亂之中,恐怕他們的官兵也沒有想到,明軍戰艦竟然能夠在距離他們還有近四千步的地方就開火。在他們的認識中,明軍戰艦火炮的射程確實很遠,不過也就三千步左右,開始那支明軍艦隊裏的戰艦上的火炮也就只能打到這麽遠。不過,當炮彈呼嘯著落下來的時候,他們不敢再有任何的懷疑了,同時感到了絕望,因為他們還需要靠近明軍艦隊至少一千多步才能開炮還擊,如果明軍艦隊一直進行遠距離交戰的話,那他們甚至連還手的機會都沒有!

顧成林卻沒有保持住這段優勢,因為他必須要以最快的速度解決掉眼前的這股敵人,當炮火壓制住了敵人的艦隊時,前鋒艦隊就向敵人艦隊殺了過去。前鋒艦隊主要都是遠洋巡洋艦,這是一種從二級戰艦演變而來的遠洋戰艦。其武備不算很強,只配備了四十八門火炮與六門臼炮,不過其速度是非常快的,甚至不比遠洋護衛艦差,而且,其戰鬥力也不算弱。其實,在遠洋作戰,這些巡洋艦才是戰鬥的主要力量,特別是在快速交戰的過程中,這些巡洋艦有著不可替代的價值。

這時候,顧成林犯了一個錯誤,因為他並不知道紅夷艦隊也有了質的變化。而這個變化最主要的就是紅夷火炮,或者說紅夷戰艦所使用的彈藥的進步!

在南洋,西洋兩場海上大戰中,紅夷艦隊的規模並不比明帝國艦隊小,結果他們卻遭到了慘敗。後來,幾個紅夷國家在總結失敗教訓的時候,一致認為,他們失敗的最主要原因就是火炮不如對手,特別是彈藥的性能不如對手,而在其他方面,紅夷戰艦甚至要比明帝國的戰艦還要好一些(特別是在遠航航行性能方面,紅夷戰艦確實是最優秀的,直到景泰二十四年,帝國為西洋艦隊更換戰艦,建造了新一代戰艦的時候,其遠洋航行性能才首次超過了紅夷戰艦)。所以,幾個紅夷國家開始重點研制新的炮彈,而他們所需要的技術,其實就是從明帝國這裏得到的!

紅夷軍隊將戰鬥中繳獲的一批明軍炮彈,準確的說,是一些沒有爆炸的啞彈帶了回去。在經過了深入的研究之後,荷蘭,英國,葡萄牙,法蘭西,西班牙這幾個主要的紅夷海上強國都開始仿制明帝國的炮彈,而這些炮彈最先就提供給了這些國家的海軍戰艦。當時,掌握了生產這些炮彈技術的威尼斯城邦並沒有向奧斯曼帝國出售這種先進炮彈,顯然,他們也采取了與明帝國一樣的政策,絕不將最先進的,而且能夠制造出大規模殺傷效果的武器出售給任何一個可能的敵人,更何況是曾經的敵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