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節 幕府將軍

在日本歷史上,國家權利掌握在天皇手裏的時期並不多,絕大部分時候,是由幕府將軍統治日本的。這一點,與漢末時期的情況有類似之處,不過也不盡然相同。當然,日本也出現過不少厲害的天皇。比如在室町幕府之前的神武中興時期,就有位日本天皇妄圖戰勝掌握了國家權柄的權臣,獲得對國家的控制大權。不過,大部分的天皇都是窩囊廢,都只能在幕府將軍的威脅下苟延殘喘。

日本戰國時期之前,掌握國家權力的就是足利家族的室町幕府,而與之對立的就是擁戴天皇的官員貴族。後來,因為室町幕府在繼承權上產生了分歧,導致幕府垮台,日本各地諸侯迅速崛起,建立私人武裝,並且為爭奪控制國家的大權而爆發了戰爭。這就是日本的戰國時代。如果沒有明帝國的突然崛起,沒有豐臣秀吉入侵朝鮮,沒有朱祁鈺為了復仇而率軍東征的話,也許日本的戰亂時期會持續上百年,甚至數百年,才會誕生一個新的幕府,從而結束戰亂。也正因為明軍的進入,日本的歷史在這裏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在回到了東京之後,朱祁鈺立即組織策劃了兩件重要的事情。一是天皇正式冊封上杉謙信為平叛大將軍,掌握日本兵權,並且破例官拜一品(與明帝國內閣改革之前一樣,日本之前只會對有功之人追增一品官員的封號,而不會在其有生之年就封其為一品官員)。二是天皇正式邀請明軍協同平叛大將軍上杉謙信平定叛亂,討伐謀反的織田信長等人。

天皇的這兩道詔書,為後來明軍入日作戰找到了一個完全正當的理由。同時,這也是後來日本新幕府建立的前奏,這為今後由上杉家族所控制的新將軍幕府打下了基礎。當然,最關鍵的是,天皇名義上將日本的兵權都交給了上杉謙信,而對任何一個國家來說,兵權就是一個國家的統治大權,在擁有了兵權之後,上杉謙信實際上就已經成為了日本的統治者。當然,現在他獲得的僅僅是名義上的兵權,而他要想掌握實際的兵權,那就得先平定叛亂,然後削掉各地諸侯手裏的私兵,並且將軍隊集中在將軍幕府的控制之下!

隨後,朱祁鈺也下了詔書,封陳懋為日本經略大元帥,統帥明帝國海陸兩軍,配合上杉謙信平定叛亂。封朱文正為日本經略府大都督,負責協助天皇處理國政,穩定後方。而其他的明軍將領也都得到了相應的稱號,反正這也只是走個過場而已。同時,在日作戰明軍也正式改名為明帝國遣日平亂大軍,當然,總司令是陳懋,而不是朱祁鈺。名義上,總不能讓明帝國的皇帝為了一個附屬國的內亂而親率大軍前往討伐吧。這些都只是名義上的東西,做給別人看的而已。而明軍的具體人事關系並沒有發生任何變化,統帥明軍作戰的仍然是皇帝朱祁鈺。

朱祁鈺做這些事情的原因只有一個,那就是在上杉謙信還沒有恢復其家臣團,沒有建立起自己的勢力之前,由明帝國控制日本。這其中,朱文正的作用就非常的重要。之前,一直有一批日本的官員在為天皇服務。這也是在東征之後,朱祁鈺讓天皇建立了中央政權之後必然的事情。不過,這些日本官員在叛亂發生的時候都死得差不多了,很多人都沒有逃出京都,不是死在了叛軍手裏,就是投靠了叛軍,而真正還在繼續為天皇效勞的日本官員寥寥無幾。也就是說,日本的中央政府其實已經垮台了,或者說完全失去了行政能力。而朱祁鈺封朱文正為日本經略府大都督,就是讓朱文正暫時代替天皇在日本行使政府權力,為平叛提供政府支持。顯然,朱文正在這其中扮演的角色最為重要。當時,朱祁鈺也只有這個選擇,誰叫於謙沒有派遣更多的政府官員來日本協助他呢!

接下來,上杉謙信招回了宇佐美定滿,讓宇佐美定滿協助他建立軍事指揮機構,即使此時上杉謙信手裏的軍隊少得可憐,除了宇佐美定滿那五千嫡系之外,就只有從俘虜中挑選出來的不到一萬人的部隊。當然,這支部隊的戰鬥力非常差,士氣也很低落。雖然那些之前為叛軍作戰的士兵並不在乎為誰作戰,他們在乎的只是能否吃上一口飽飯,能否在戰爭中幸存下來而已。不過,要將他們培訓成一支強悍的部隊,這幾乎不可能。

朱祁鈺也迅速的在東京建立起了明軍東先軍團的司令部,並且從幾支軍團裏抽調了部分參謀人員過來充實這個司令部。在理清了軍隊的結構,以及明確了戰爭的目的之後,建立與擴大司令部是必須的。當然,朱祁鈺不是那種運籌帷幄,決勝千裏型的統帥,他更喜歡在前線指揮戰鬥,不過這司令部仍然是要有的,這樣才能更好的協同明軍各部隊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