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八節 重生

第一軍與第二軍大打出手的時候,第三軍與第六軍則繼續留在了馬關港。馬關一戰,這兩軍損失相當慘重,減員都在九成以上,且軍官不是陣亡,就是重傷殘廢,幾乎都只剩下了個空殼子而已。

陳懋的情況也逐漸好了起來,作為西軍主帥,陳懋等到傷稍微好了一點之後,立即就開始部署戰役行動。作為大明唯一一個元帥(朱祁鈺與於謙都是榮譽性質的),且皇帝將指揮西路大軍的事情又全權委托給了他,陳懋不拼命才是怪事。還好,他的傷不算太嚴重,只要不上戰場,盡量注意休息就好了。而陳懋在傷好之後,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以最快的速度從濟州島與釜山,蔚山等港口調遣兵力,前來補充第三軍與第六軍。

在明帝國軍事改制中,朱祁鈺第一批成立的只有第一集團軍與第二集團軍的六個軍,以及近衛軍。顯然,這根本就無法完全利用上帝國的兵力。為此,朱祁鈺在遠征之前,讓於謙著手組建第三集團軍以及第四集團軍,另外,還將淘汰下來的一些官兵分派到了新控制的朝鮮租地上,由他們負責這些地方的建設,以及守衛工作。

這次,朱祁鈺東征的地面軍隊就十五萬左右,把正在組建的另外兩個集團軍算上的話,那也就最多只有三十萬人。而在此之前,明帝國的總兵力遠不止這麽一點!當初,朱祁鈺北伐的兵力,在巔峰時期就達到了三十五萬,再加上鎮守大同,宣府,開平等地的衛戍部隊,衛平率領入朝的軍隊,在京城留守的軍隊。帝國中央軍算起來至少就有七十萬了!而這還沒有算上各地方的軍隊。即使,這七十萬中央軍,也遠遠的超過了朱祁鈺率領東征的軍隊數量!

在軍隊改制中,七十萬中央軍裁減了大概二十萬,同時,又新征了大概十八萬,變化並不大。那麽,其他的軍隊去哪了呢?很簡單,這就是朱祁鈺給自己留的預備隊,而且從當時的情況來講,朱祁鈺能率領十五萬地面部隊進攻日本,這已經是帝國承受能力的極限了!

這幾年,帝國雖然糧食豐收,不過連年發動戰爭,國內的糧草供應實際上是很緊缺的,這才有了後來,朱祁鈺讓丁用,柴匯等人在出口帝國物資的同時,盡量從海外運糧食回來的事情。另外,當時的軍費預算中,帝國也就最多保持一支大概五十萬人左右的中央軍而已。最關鍵的是,這次渡海東征,能帶多少兵力是由帝國的海運力量決定的。而在朱祁鈺北伐之前,帝國政府幾乎沒有海運力量,完全依靠南方的海商支持。即使有幾年的建設時間,這也遠遠滿足不了軍事上的所有需要。當時,朱祁鈺能夠搞到的海運船只,也就最多能支持十五萬地面部隊在日作戰。所以,這才有了明軍在日本大肆搶掠糧草,朱祁鈺在日本搞殖民,就地解決糧草問題的事情發生!

明顯的,限制一場戰爭規模的因素是很多的。這十五萬地面部隊是不敷使用的,朱祁鈺不得不將更多的部隊留在後面充當預備隊。當時,明軍在濟州島,以及朝鮮那幾個港口留下了大概十五萬的部隊,而這就是朱祁鈺手裏最強大的一支預備隊!

這些軍人,名義上是被“削減”下來的,由作戰部隊變為了海外衛戍部隊,其實,他們的戰鬥力一點都不差,其中很多都跟隨朱祁鈺參加了北伐戰爭,或者是跟隨衛平入朝作戰。雖然,這些軍人的年紀都偏大,不過並沒有到打不動的地步。這次,東西兩軍連番受到重創,而陳懋與朱祁鈺兩人的目光也都落到了這些軍人手上。

從濟州島以及朝鮮港口調遣兵力不是問題,運輸線路近,而且這些部隊都已經做好了戰鬥準備,且個個身經百戰,只需要調到前線,編入新的部隊就可以投入戰爭了。不過,問題是,這些人馬被調走了之後,那誰來守衛這些明帝國的軍事基地呢?這就導致後來明軍在朝鮮大量征用雇傭軍的事情發生,由朝鮮軍人來頂替明軍,讓朝鮮軍隊幫助明軍鎮守後方的重要基地!

這也算不上什麽新鮮事。這次東征,朱祁鈺最初的理由是兩個,一是解救被日寇扣押的太上皇,二是反擊侵朝日寇。而且,第二個理由才是公開理由,第一個理由,朱祁鈺是大軍到了日本,將朱祁鎮找到之後才公布的。顯然,這場戰爭也有朝鮮一份。雖然朝鮮軍隊的戰鬥力不怎麽樣,不過留在後方幫明軍控制占領區,這還不是問題。因此,早在西路大軍登陸對馬島的時候,第一批朝鮮軍隊就已經加入了這場戰爭,並且一路上為明軍提供後勤保障,負責後方的鎮守工作,雖然不參加前線的作戰行動,但是也給明軍提供了很大的幫助!

從此時戰場的情況來看,很明顯的,明軍要繼續東進,就必須要讓第三軍與第六軍迅速恢復戰鬥力。也就在馬關防禦戰結束五日之後,運輸船隊將第一批明軍生力軍送到了馬關港,這是一批兩萬五千人的部隊。按照計劃,陳懋先將這批新兵編入了第六軍,由嚴廣儒負責整編,然後迅速東進,支援第二軍攻占津山城。而此時,第一軍已經殺到了姬路,而第二軍則正在津山外圍搶劫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