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〇三章 決戰前夕(第3/3頁)

楊鎬道:“納蘭巴克什對我大明而言毫無益處,養他徒費口糧,而叛將李永芳卻為敵驅使招降我遼東漢民,罪大惡極,若能換回此人處以極刑,正可為遼東諸將戒。”

周永春道:“奴酋不會作此交換,只會招惹非議。”

楊鎬道:“即便奴酋不肯換,李永芳聽聞也必膽戰心驚,嫌隙一生,就會有變,這對我方有利。”

周永春見楊鎬堅持,便道:“楊侍郎執意如此,下官無話可說。”

楊鎬便讓送信者帶他口信回去見奴爾哈赤,宣稱大軍四十七萬將橫掃建州,命奴爾哈赤早早自縛面降,這當然是虛張聲勢,用意是在建奴當中造成恐慌——

奴爾哈赤自不會被嚇住,但聽到以納蘭巴克什來換李永芳,還是有些心動,當即與兒子代善、皇太極商議,代善主張交換,皇太極堅持反對,二人爭執不下,奴爾哈赤道:“先不要管這事,如何對付明朝大軍才是生死存亡的大事,我若勝了,大明就要恭送額爾德尼回來,我若戰敗——”

奴爾哈赤沒再多說,只是道:“你們都明白。”

代善道:“楊鎬不過十二、三萬兵馬,哪有四十七萬,據西邊撫順、南邊棟鄂的哨探還報,這兩路都有大批明軍集結,看來明軍是要幾路來攻。”

皇太極道:“還有東路的朝鮮軍、北路的開原與葉赫聯軍,或許叆陽之西還有一路軍,估計有四到五路明軍從東西南北夾攻赫圖阿拉。”

奴爾哈赤目中精光閃爍,冷笑道:“憑他幾路來,我只一路去。”

皇太極道:“要多派偵騎哨探,掌握明軍進攻路線和日期,先集中兵力擊潰其主力一路,其余幾路必潰逃。”

奴爾哈赤道:“聽聞明朝起用李如柏為遼東總兵,看來明朝真是無可用之將了,那李如柏比我還大了六歲,而且閑居多年,哪裏還能打仗。”

皇太極道:“杜松也被起用,此人勇猛敢戰,要嚴加提防,兒臣建議派人到薩爾滸以西的界藩山築城以防備明軍從西路直逼赫圖阿拉。”

奴爾哈赤準了,同時也命八旗大臣做好撤離赫圖阿拉的準備,奴爾哈赤對明軍的這次進攻是極為忌憚的,“憑他幾路來我只一路去”的作戰方針其實也是為了留後路,一旦交戰不利,奴爾哈赤就打算放棄赫阿拉,領著八旗軍退往虎爾哈,只要主力騎兵還在,那就有東山再起之時。

……

所謂竹竿打蛇兩頭怕,楊鎬這邊在仔細察看詢問張承胤兵敗和清河堡陷落的實情後,對後金八旗軍的戰力深為忌憚,必勝的信心有些動搖了——

遼東副總兵賀世賢這次還帶回幾副建奴長甲軍的盔甲,嘗試以火槍和弓箭射擊都難以有效洞穿予敵以殺傷,當然,這種重達百斤的盔甲也不是一般軍士能披掛的,要強悍有力者才能披此重甲進行戰鬥,女真人中強悍有力者多。

二月二十二日,兵部回復,同意以韓原善為南路軍主將,同時催促楊鎬盡快進兵。

二十九日,內閣首輔方從哲寫信催促楊鎬發兵進攻,兵部尚書黃嘉善、兵科給事中趙興邦每隔兩日就發紅旗催戰,說師久餉匱,利在速戰。

楊鎬被催逼不過,決定三月初五大軍起行,三月十一日四路軍同時出邊,十二日於二道關前合營前進。

……

此時的奴爾哈赤也已偵知明軍共有四路軍,召集諸貝勒大臣商議對策時,大貝勒代善認為清河這一路的主將是李如柏,李如柏年老膽怯,必不敢率先出邊,所以這一路先可不必守,可集中兵力對付沈陽、撫順這一路,這一路主將是杜松,杜松有勇無謀,又喜爭功,必會孤軍冒進,可與薩爾滸一帶伏擊殲滅之——

奴爾哈赤諸人並不知道清河這一路的主將已經不是李如柏,而是臨陣換成了韓原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