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三六章 朝鮮蠻子殺人案(第2/4頁)

京城這麽大,每日都有命案糾紛發生,張原不是五城兵馬司的官員,也沒圍觀看熱鬧的喜好,卻聽秦民屏“咦”了一聲:“好象有朝鮮使臣的聲音,難道是那些朝鮮使臣在酒樓打死了人!”

話音未落,就聽得酒樓內一片喊:“朝鮮蠻子打死我大明百姓了!朝鮮蠻子打死我大明百姓了——”

“揪住這幾個朝鮮蠻子,敢在我大明天子腳下行兇,打死他們,打死這些朝鮮蠻子!”

“……”

又聽有人大聲分辨道:“我等朝鮮國遠臣,謹遵大明律法,如何敢行兇傷人,此人莫名其妙就過來與我等爭執,不——”

這朝鮮人說大明南京官話咬字有些刻意,不大自然,分辯的話沒說完就被打斷:“人都死了,朝鮮蠻子還敢狡辯,難道朝鮮人就可以隨意打死我大明漢人嗎?難道官府就縱容這些朝鮮人肆意行兇?打,先狠狠打一頓再扭送南城兵馬司問罪,也見識一下我大明百姓不可欺辱,官府饒你們,我大明百姓也饒不了你們!”

隨即就是嘶喊扭打的聲音——

張原心道:“現在可不是滿清遭遇八國聯軍的時候,大明朝還是驕傲的大明朝,大明律法有規定,番使外臣在京逗留期間若犯下罪行,輕的拿翻譯通事和伴送問罪,重的直接參問其使節,並不會因為犯罪的是外國人就予以寬容,也不至於因為外國人丟了一具馬鞍就要動用五城兵馬司到處尋找,所以說朝鮮使臣是不敢在大明行兇殺人的,難道是酒後起了紛爭失手傷人?不管怎樣,就算是過失傷人那也是朝鮮使臣的罪責,交由官府處置是應該的,只是那酒樓中那叫喊著代表大明百姓的人似有故意煽動仇恨的用心——”

嘉靖以來,出使過朝鮮的唐臯、史道、吳希孟等大明使臣回國後對朝鮮都是贊譽有加,說“朝鮮文物禮制無異於中華”,所以大明朝野對朝鮮都有較好的印象,二十年前朝鮮的壬辰倭亂,楊鎬領兵入援,班師之日,朝鮮自國君宣祖以下,數萬在漢城弘濟院泣送,朝鮮對大明的感激是真誠的——

大明對其他國家的領土沒有野心,朱元璋認為大明的疆域夠大、百姓夠多、物產夠豐富,根本沒必要向外擴張掠奪,只要把兩京十三省治理好就足夠了,因為蒙元就是前車之鑒,蒙元以武力征服了數十國、疆域縱橫十萬裏,但不到百年就土崩瓦解,朱元璋當然要吸取教訓,這就決定了大明的對外政策是立德不立威,《皇明祖訓》曾言“四方諸夷皆限山隔海,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給,得其民不足以使令。若其不自揣量,來擾我邊,則彼為不祥;彼既不為中國患,而我興兵輕伐,亦不祥也。吾恐後世子孫倚中國富強,貪一時戰功,無故興兵,殺傷人命,切記不可。”

朱元璋想著為後世子孫開萬世太平,要求後人嚴格按照他制定的規矩辦事,卻不知道此一時也彼一時也,現在的大明已是風雨飄搖,很多國家已經不來朝貢,惟朝鮮恭順靡懈,可以說自朱元璋賜名朝鮮直至朝鮮被後金征服的兩百多年間,朝鮮對大明是忠誠的,兩國關系一向很好,沒有聽說因為朝鮮而鬧出什麽外交糾紛,可現在這酒樓裏那個大嗓門口口聲聲“朝鮮蠻子”,煽動民眾打“朝鮮蠻子”,這到底是怎麽回事?

夜色燈影中,有幾個人從這座“蔚泰酒樓”中抱頭逃了出來,兩個文官模樣的人攙著一個四十多歲的紅袍男子,後面還有兩個伴當以手臂擋格棍棒的追打——

酒樓追出的幾個漢子叫嚷道:

“別讓朝鮮蠻子跑了,朝鮮蠻子殺人了!”

“朝鮮蠻子住在會同館,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廟,定要他們殺人償命。”

酒樓的漢子跑得快,兜頭將紅袍男子五人攔住,不明真相的大明百姓也聚了過來,那兩個文官模樣的人生怕紅袍男子被人打傷,大聲道:“我等是朝鮮國冬至使,這位是柳國舅大人,敝國王妃的長兄,我等要見貴國兵馬司的官員,既有糾紛那就聽憑大明官府處置。”

“什麽糾紛!”酒樓漢子吼道:“是你們朝鮮蠻子打死了人,什麽國舅,朝鮮蠻子的國舅也敢在大明橫和霸道嗎!”

邊上有人冷言冷語道:“朝鮮國王光海君得位不正,手下臣子也是一幫衣冠禽獸,到了大明,就得狠狠教訓。”

另一個漢子揮棒就打,一邊喊道:“把死屍擡出來,把死屍擡出來,擡到會同館去,定要朝鮮蠻子償命。”

聽到“光海君得位不正”這句話,那紅袍男子猛地昂起頭來,怒容滿面尋找那說話的人,但圍觀的人極多,不知道是誰說的,張原卻是注意到了說話的那個人,這人很有古怪,尋常百姓哪裏知道什麽朝鮮國王的名號,管他什麽得位正不正,而這個掌櫃模樣的中年男子,說話聲音不大,是故意說給那幾個朝鮮使臣聽的,明顯是侮辱,要激怒這幾個朝鮮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