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三三章 首輔的壓力(第2/2頁)

方從哲想三言兩語就把這次辯論的影響抹掉,要照常施行沈榷禁止天主教的主張,徐光啟、張原諸人當然要力爭,徐光啟道:“前兩日的辯論,於格物窮理、興利除害皆有探討,怎能說毫無補益。”

皇太子朱常洛對講官徐光啟是頗為敬重的,問道:“那徐贊善通過這次辯論想要在朝政上有哪些革新?”

徐光啟道:“臣有三點建議:一,釋放王豐肅等教士和教民,將南京教堂交還給耶穌會士;二,由禮部開設歷局,參照西洋歷重修歷法;三,翰林院設譯書局,由儒臣和西洋陪臣翻譯西洋歷算、地理、醫藥、農田、水利書籍,補我大明之缺。”

方從哲道:“王豐肅、謝務祿煽惑教眾、企圖謀反,絕不能姑息,至於歷法,西洋歷法絕用不得,我大明豈無郭守敬那樣的人才,欽天監自會吸納懂歷法的賢才修歷,何須西洋人參與,翻譯西洋書籍更屬無謂,我大明農書有《齊民要術》、醫書有《本草綱目》,比之海外偏遠的西人書籍豈非更適用。”

張原道:“《齊民要術》成書於北魏,距今一千多年,方閣老還認為適用於時下的大明?”

方從哲冷冷道:“為何不適用,難道西洋的學問就適用嗎?”

張原道:“徐贊善正編纂《農政全書》,是針對我大明近年旱澇頻繁而作的,參考了北魏《齊民要術》、元代的《農書》,去蕪存菁,著重論述備荒救災,當然也引用了《泰西水法》這類書籍,方閣老認為這種書有編纂的必要否?”

張原問話的口氣似乎很恭敬,但方從哲聽得出其中的譏諷,一個六品修撰竟敢這麽對他說話,是想在翰林院一直待著嗎,說道:“編纂農書那是徐贊善的事,推行利農政令是朝廷的事,互不相幹。”言下之意是張原在萬言廷策裏提到的徐光啟《甘薯疏》休想推行下去。

這一刻,張原很想把方從哲揍一頓,堂堂首輔不論是非、只看喜惡,這樣的國家還能治理得好!

太監王安向皇太子朱常洛耳語幾句,朱常洛便發話道:“辯論至此為止,記錄的書吏三日內把辯論記錄整理謄真呈交禦覽,沈侍郎、徐贊善各上一道奏疏,表明各自觀點,是否禁教、修歷、開譯局,由皇帝獨斷。”說罷,便命啟駕回慈慶宮。

方從哲看也不看張原一眼,很快就離開了國子監。

吳道南方才一直沒說話,他不能為了這辯論之事在皇太子面前與首輔起爭執,這時把張原叫過來道:“你真是少年氣盛,何必與方閣老當面力爭!”

張原道:“吳閣老,學生不能因為方閣老的喜惡而隨意改變自己的觀點呀。”心道:“我現在阿諛方從哲也沒用了,大辯論繞過內閣,方閣老已視我為敵,還不如旗幟鮮明地堅持自己,方從哲這首輔難道還能當十年、八年嗎!”

……

翌日,徐光啟寫好奏疏,傍晚時到李閣老胡同來見張原,張原對奏疏進行了一些補充,十一月二十日,徐光啟把奏疏呈遞上去,沈榷的奏疏也送到了內閣直房——

方從哲、吳道南這兩位閣臣現在關系有些怪異,表面上依然和氣,但已經沒有真心話講,一般的奏疏票擬吳道南還是會順從方從哲的意思,但徐光啟和沈榷的奏疏,吳道南沒有在方從哲的票擬後署名,表示他不認可,還專門寫了一道奏疏表明自己的意見——

方從哲沉著臉,讓司禮監內侍把徐、沈二人的奏疏還有國子監書吏整理的一冊“辯論紀要”送交禦覽,同時也寫了一道奏疏,他要向皇帝辭職,這首輔他幹不了啦,方從哲這是以退為進,逼迫萬歷皇帝表態,內閣現在這樣子已經無法正常履行職責,方從哲自信在萬歷皇帝心目的地位高於吳道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