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三六章 龍山與陶庵(第2/2頁)

眾人大笑。

……

張原初五日是請同年遊園,初七日則是翰社雅集,一百多名翰社同仁聯袂走過蘇堤,聲氣相高,意氣風發,這日雅集主要是議定翰社浙江十一郡的社首和社副人選,因為有些中舉的社員已不適合任社首、社副,要離鄉進京,無法管理分社事務,分社社首主管糾彈要約、社副司往來傳置,還有就是共同審核新會員,所以都要另選社員擔任,張原鄭重要求各分社的社首、社副對新社員的審核要嚴格、謹慎,無論何人都不得仗著翰社的名頭把持地方訴訟、為害鄉裏,若發生這種事,他將傳書各分社,將違反規條的社員革除出翰社,被革除者那時臭名遠揚將後悔莫及——

眾社員又商議翰社平日費用支出由家境富裕的社員捐贈,不能全由張社首一人承擔——

……

正因為有閏八月,所以新科舉人們不用急著準備入京趕考,他們還要編《乙卯浙江鄉試同年錄》,請主考官錢謙益作序,同年錄以鄉榜名次排列,一個舉人占一頁,該舉人的姓名、字號、籍貫、妻、兒女、祖宗三代姓名、科名、官職,登記得一清二楚,比後世的大學同學錄詳細得多,這《同年錄》由新科舉人自己編錄,由布政使司衙門出銀刊刻印三百冊,每個舉人人手一冊,各位考官以及省、府、縣各衙門也都要留存——

官屬的書坊刻印《同年錄》駕輕就熟速度極快,閏八月十三日三百冊《乙卯科浙江鄉試同年錄》就刻印出來了,一百二十頁,紙張精良,解元張原的大名赫然在首頁,張原,字介子,號龍山,這個號是張原臨時取的,山陰士人以龍山為號的有不少,張原既號龍山,其他人以後只怕得改號了,取號是晚明士人的風氣,一般補了生員就會取號,相互稱呼不以名字,而是以號,這是有身份的象征,號隨時可以另取,這很象後世作家的筆名,有的作家一生就一個筆名,有的筆名好幾個——

——張岱也為自己取了一個號,叫“陶庵”,張岱母親姓陶,張岱幼時多病,常住在外祖家,現在懷念陶家庭院,所以自號陶庵,張原看到大兄寫下“陶庵”二字,不禁想:那清麗深情的《陶庵夢憶》還會有嗎?

十四日,各房官各歸本縣,各房出身的舉人分別為各自房師送行,臨別感言,師生情誼得到了加強——

既有兩個八月那就有兩個中秋,主考官錢謙益卻在這閏八月中秋的午後在運河碼頭解纜登舟,離開杭州回京城,一百二十名新科舉人都來為座師送行,錢謙益自然勉勵這些門生努力備考、爭取明年會試連捷——

張原也在送行者之列,他看出錢謙益眉宇間有憂色,前一日,錢謙益派人召他去貢院相見,師生二人自然要談起董、汪造謠案,錢謙益本想在他離開杭州前將此案了結,這樣可以清清白白、無牽無掛地回京向禮部復命,卻未想此案審理困難重重,那汪理直不知得了誰的叮囑,不象那日在貢院前驚惶失措全盤招認,而是咬定是他自己造的謠,說是那日喝多了酒,信口胡言,與董祖源、汪汝謙沒有任何關系,按察使張其廉相信汪理直的這一供詞,私下還勸錢謙益不要與這荒唐酒鬼較真,謠言止於智者,追究的話鬧得朝野皆知反而有損清譽——

張原心裏冷笑:“張其廉這老狐狸與董其昌很有交情,這次更不知得了汪汝謙多少好處,竟這樣糊弄錢老師,這造謠案表面如此,暗地裏可知有多少權錢交易!”

錢謙益不能在杭州待得更久,他對張原不再追究董、汪造謠案有些遺憾,張原若聯合翰社同仁盯著此案,按察司也不敢過於枉法,不過錢謙益卻也知道張原即將赴京應試,也無時間和精力來盯著這案子,這場謠言誣陷看似就要這樣不了了之,最多也就判汪理直一個流放——

張原很清楚晚明的官場,都是在扯皮、講關系、處處盤根錯節,他若全力追究此案,勢必開罪張其廉和其他收受了董、汪好處的官員,而且追究此案的最好結果也就是革去董祖源舉人功名、流放汪汝謙,根本無法鏟除董、汪的勢力,所以他還是決定暫不追究,全力準備明年二月的會試為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