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一二章 我有妙計值萬金(第3/3頁)

用罷午飯,張岱、張原隨張若曦去織戶家參觀,張原對織機是一竅不通,但見陸氏織戶操作的織機頗為復雜,一張織機有四、五人操作,先有畫師在紙張上畫好花卉圖案,然後由織工在復雜的織機上將成千上萬根經線有規律地交互上下提綜,幾十種結線有次序地橫穿排列,作成一整套花紋記憶裝置,花本結好,上機織造,織工和挽花工互相配合,根據花本的變化,一根緯線一根緯線地向前織著,瑰麗的花紋顯現,這就是提花技術,張原是看得眼花繚亂——

晚明科技相當發達,這從徐光啟的《農政全書》和宋應星的《天工開物》就能了解到,徐光啟是松江府上海縣人,鄉試時焦竑是其房師,現在應該是在翰林院裏任閑職,張原入京後應該就能見到師兄徐光啟了,宋應星是江西奉新人,前年九江生員黃默雷在大善寺求學時,張原曾向黃默雷打聽宋應星其人,黃默雷卻說未曾聽聞,想必還只是個秀才,張原心道:“《天工開物》一書代表了中國古代科技最高峰,但到了清朝卻成了禁毀書,滿清入主中原造成的文明大倒退觸目驚心啊。”

織不同質地的棉布絲綢有不同的織機,有的織戶專門使用綾機,有的是綢機,操作極是熟練,陸氏莊園的紡織業規模不算小,張原不懂織機技術,無法提出改良織機的建議,但他有後世的商業眼光,他問姐姐張若曦:“往年陸氏的棉布、絲綢都是如何銷售的?”

張若曦道:“有布商上門收購。”

張原道:“那與集市零售價格相差不少吧?”

“零售”這個詞張若曦沒聽說過,卻也能明白其中意思,說道:“幾乎只有零售價錢的一半。”

張原道:“這筆錢我們自己來掙豈不是好。”

張若曦道:“陸氏在青浦和蘇州有幾間棉布鋪和綢緞鋪,但一年賣出去的並不多,主要還是靠布商大宗收購。”

張原道:“我有個法子,可以讓陸氏的棉布和絲綢供不應求。”

張若曦知道這個弟弟才智過人,忙問:“什麽法子?”

張原笑道:“我這妙計值得萬金,豈肯輕易道出。”

張若曦白了弟弟一眼,用威迫的語氣道:“快說!”

張原道:“姐姐,我不是開玩笑,青浦陸氏用我這法子,不出十年,將富甲松江,弟不為私利,但或許將來有用到大筆銀錢的時候,姐姐和姐夫到時不要吝嗇。”

張若曦見張原神情嚴肅,也就認真起來,說道:“那等晚邊回城我與你姐夫一起來聽你的妙計,其實你要用錢,姐姐盡可以給你。”

張原笑道:“我不是那麽好打發的,姐姐那麽點私房錢我還沒看在眼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