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六一章 青樓與紅樓(第2/2頁)

張原團團作揖道:“大家都是鄰裏鄉親,在下——”

“諸位要送什麽禮物,盡管送,趕緊送,有恩就要報恩,不要光說好聽的,這次鬥垮姚訟棍,我弟張介子是首功,有功就要受祿,來來來,鵝鴨就放在竹籬門內,絹布放在這邊青石台上,田契、銀子交給我。”

說這話的當然是張萼,招呼著眾人趕緊送禮,他都要笑納。

魯雲鵬率先上前,將兩張二十畝良田的田契交給張萼,魯雲鵬是最感激張原的,少年魯雲鵬跟著堂兄魯雲谷四處狀告姚復,冤屈難伸,家產蕩盡,這次侯縣令將姚復的六十畝水田判歸魯雲鵬,魯雲鵬與堂兄商議了一下,決定以二十畝良田酬謝張原之恩——

那方秀才的兒子這次分得姚復山田五十畝,也送上十畝田契為謝,還有送銀子的,多的十兩,少的二兩,昔日姚復作惡,今朝張原收禮,不,張萼收禮,作惡越多,收禮越豐——

張原本待阻止三兄收禮,轉念一想,把魯雲鵬叫過來問:“你堂兄沒來嗎?”

魯雲鵬道:“來了,張公子請看,就在那邊。”

張原朝魯雲鵬指的方向一看,布衣青履的魯雲谷立在竹籬門外的一株大槐樹下,遙遙向他拱手作揖,張原便對魯雲鵬道:“請你堂兄過來,我有要事與他商量。”

魯雲鵬便擠出竹籬門,很快與魯雲谷一起進來了,而這時,張萼已經收到了四十五畝田契和上百兩銀子,鵝鴨滿院亂撲騰,青石台上的絹布數十匹,雞蛋十余籃,還有桃李這些果子——

張萼卻是嫌少,不甚滿意,百把兩銀子對他來說的確不多。

魯雲谷走過來向張原拱手道:“介子賢弟何事吩咐?”

張原道:“魯兄,這些禮物我是不能收的,但我有個設想,用這些田產和銀子來建一個義倉,儲糧備荒,救濟災民,當然,僅靠這些田銀是不夠的,還得向本縣富戶勸募,我自己先出銀一百兩。”

嘉靖以後,災荒頻繁,吏制腐敗,官府在救荒中的作用大不如前,而自萬歷二十五年以來,皇帝懶於政事,即便救荒賑災這樣的民生大事也是拖延懈怠,所以不少地方鄉紳富民就自建義倉以備荒年,官府救荒職責被地方鄉紳取代,這也是晚明官府控制力衰退的一個體現——

魯雲谷大為感動,水旱常有,今年就已經百日未雨了,只怕就是一場大旱,若有義倉就可讓災民渡過荒年,魯雲谷當即大聲向眾人宣告此事,眾人都贊張公子高義,請張公子主持建義倉之事。

張原道:“諸位鄉親,建義倉的事還要等我稟告族中長輩後再定,最晚五月間會定下此事。”一般建義倉都要請本地知名大鄉紳出面,不然也成不了事。

張原請瘸腿的柳秀才和魯雲谷等人留下共議建義倉之事,其他人旁聽一會兒,也都散了,此時的張岱尚不知民間疾苦,對建義倉毫無興趣,張萼就更不用說了,把收到的銀兩田契交給張原,他叫能柱拎了一只鵝,先回去烹制享用了。

張原請柳秀才將今日收到的田契和銀兩登記在冊,這些銀兩田契都交與魯雲谷保管,具體籌備義倉事宜待四月底再議,魯雲谷也知道張原現在要準備府試,不敢多打擾,隨即告辭。

柳秀才和魯雲谷等人走後,張原跟著張岱去拜會周墨農,路上張岱問張原:“介子,你要向大父稟知建義倉之事嗎?”

張原笑道:“我現在若去說,族叔祖必罵我一通,說我不務正業,嘿,這事總要等府試後再說。”

張岱道:“看來介子是有大志向的,小小年紀便留意民生,不是一味死讀書。”

張原笑道:“主要是這些禮不好收,退還嘛又舍不得,不如借機做點好事。”

張岱哈哈大笑。

在龐公池畔的周宅見到周墨農,周墨農已經知道他要做張原的挨保人,連稱榮幸,周墨農是個茶癡,張岱是他的茶友,當即留張岱、張原兄弟在宅中用晚飯,飯後品茶,縱論天下名茶,張原旁聽,對於茶的見識大長。

從龐公池回府學宮,張岱問張原是否明日就去府衙報名?

張原道:“明日吾師謔庵先生命我陪同兩縣諸賢遊避園,族叔祖也要去,大兄後天再領我去報名吧。”

張岱最喜遊山玩水,說道:“那明日我也去避園,看看避園比砎園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