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二章 白頭蹉跎老神童(第2/2頁)

張萼這回倒沒有惱羞成怒踢翻棋桌,只是唉聲嘆氣,忽然又高興起來,喊道:“大兄,你來和介子下一局,領教一下介子的厲害。”

張岱有點躍躍欲試,卻道:“這水馬上就要漲過來了,再不走就要連亭子一起被沖走——對了,這竹亭是三弟讓人建的吧。”

張萼笑道:“舍我其誰,誰有我這般風雅。”

張岱笑道:“且看這風雅的亭子能不能扛得住暴漲的河水。”

這時,小丫頭兔亭拿著兩把油紙傘過來了,橋拱下有張岱、張原、張萼、武陵、王可餐、潘小妃,連同兔亭一共七人,兩把傘哪裏夠。

兔亭說:“宅子裏也沒有那麽多傘。”

潘小妃道:“我去叫人拿傘來。”脫下青絲鞋提在手裏,冒雨跑著去了。

聲伎潘小妃名字酷似女子,卻是演小花臉的,性子也爽朗,而旦角王可餐神態舉止都像女子。

潘小妃很快就跑回來了,身後跟著兩個健仆,每人腋下挾著三把傘,自己就是赤頭淋雨,這樣跑得快。

張岱道:“先不忙回去,我們且到橋上看水。”

張原便與張岱、張萼一起到石拱橋上俯看投醪河水,兩千年前越王勾踐誓師伐吳,會稽父老送上壺漿甜酒,勾踐跪而受酒,命人將酒倒進這條河裏,軍士迎流痛飲,這就是投醪河得名的由來。

一場暴雨,投醪河水奔流浩大起來,這河灣漲水尤其快,眼看著三拱橋下全部過水,那個竹亭已被水淹了半截,張原等人就在橋上撐著傘看這竹亭什麽時候才會被水沖走?

張岱詢問張原下盲棋的事,張原倒沒怎麽說,那張萼卻竭力替他吹噓,說張原過耳不忘,洋洋三十卷的《春秋經傳集解》聽過一遍就能背誦,更神奇的是因為眼疾而開啟了宿慧,上輩子讀過的書都記得——

張岱暗暗稀奇,他很清楚堂弟張萼的習性,自高自大,桀驁不馴,哪裏會這麽誇贊別人!

張岱道:“那我倒要見識一下介子的過耳不忘,現在就到介子家去,也向五伯母問個安,可好?”張原之父張瑞陽在東張排行第五,所以張岱稱張原母親為五伯母。

“快看快看,亭子浮出來了。”潘小妃大叫道。

張原探頭一看,拱橋下那個竹亭載浮載沉地出來了,半歪著緩緩流去。

張萼連叫:“有趣有趣,下遊有人會揀到個亭。”瞥眼看到站在張原身邊的小丫頭兔亭,便加了一句:“揀到個兔亭。”

這話沒有多好笑,張萼卻捧腹大笑,這家夥真是異於常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