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風雲際會,還是羊入虎口?(第2/7頁)

好了,想到彭城是哪裏了沒有?

——就是現在的江蘇徐州,滕國世子當年就是從山東滕縣途經江蘇徐州,在這裏拜訪孟子,然後繼續南下荊楚,辦完事情之後又原路折回。

——這樣一來,表揚滕國世子的話也就落空了一大半。其實就算是順路,滕國世子的向善之心也是頗為可嘉的,還有人贊揚他為“周末第一賢君”,但歷來的人情世故都是:光環只可以一層層往上加,卻不可以一個個往下摘,所以聖人和各種楷模們頭頂上的光環總是越來越亮,直到風雲變幻得冷落了他們,大家這才有機會一探光環底下的真相了。

世子的路線問題說清了,還有一個問題也得說說。前兩本書裏,孟老師一般不在齊國就在魏國,間或看看滕國,回回鄒國,跑跑魯國,可從來沒去過宋國,這會兒他老人家怎麽在宋國待著了?

這又涉及一則歷史公案。

上本書講“公孫醜篇”最後介紹過一位周廣業先生和他的《孟子出處時地考》,現在還得看看周先生的資料。周廣業說:“孟子離開齊國,住在休地——”

——還記得吧,這是“公孫醜篇”最後一節裏的“孟子去齊居休”,公孫醜就是在這個時候問老師做官不領薪水對不對的。孟子回答完了學生的這個問題,“公孫醜篇”也就結束了,沒下文了。那,孟子肯定不會在休地長住啊,他又流竄到哪裏去了呢?

周廣業說:“孟子離開休地以後,很快就回到老家鄒國去了,這時候孟子已經六十多歲了。”

六十多歲了啊,就算按現代的標準也該退休了,更何況古時候的人壽命普遍都短,到唐朝杜甫還說“人生七十古來稀”呢。可孟子有“浩然之氣”,他可不退,他要生命不息、奮鬥不止。就在這個時候,傳來了一個好消息。

兩千多年前可沒有什麽發達的通信和傳媒,各種消息只能通過人嘴馬腿傳播開來。比如魏國征兵,發下話來要招一批“健壯的小夥子”,口口相傳,消息傳到齊國,齊國人一聽:“什麽?煎餅要夾果子?”山東煎餅本來只是一張攤熟的薄面餅而已,從此有了技術改良,當中夾了果子(北京叫油條),還得打個雞蛋,再撒上蔥花和香菜末,抹上甜面醬和辣椒醬,哎,這就是我們現在吃到的煎餅果子。不過現在的煎餅果子又改良了,果子變成薄脆了,這不知道是怎麽來的,哪位歷史學家要是有興趣不妨考證一下。

六十多歲的老孟子這時候就得到了一個消息,說是“宋榜眼要搞性認證”。

孟子納悶了:宋榜眼?這是哪一位?現在還沒有科舉考試呢,哪來的榜眼呢?還有,這個“性認證”是個什麽東西?聽上去色色的,不像個好東西。可是,這年頭流行各種“認證”,大家還全都相信!“唉,”孟老師嘆了口氣,“這世界怎麽越來越讓人看不懂呢?”

孟子和學生們一起琢磨,這個“宋榜眼要搞性認證”到底是什麽意思?

靠了“風語者”的幫助,密碼終於被破譯了,原來,所謂“宋榜眼要搞性認證”是大家傳來傳去傳變了樣,原本的意思是:“宋王偃要行仁政。”

“哦,”孟子點了點頭,“是‘行仁政’,不是‘性認證’,看來這倒真是個好消息!”

這年頭想行仁政的君主可實在不多啦,既然傳來了宋王偃要行仁政的消息,孟老師哪能不動心呢?用個難聽一點兒的比喻,孟子聽到這個消息,就好比貓兒聞到了腥。

一眾學生正在議論紛紛,公孫醜突然驚呼一聲:“老師哪兒去了?!”

大家這才擡頭,房間裏哪裏還有孟子的蹤影,只見一道藍光向著宋國的方向呼嘯而去!公孫醜追到門口,手裏提著什麽東西,帶著哭腔喊著:“老師——您的鞋子——”

孟老師馬不停蹄,直奔宋國而去。

但是,宋王偃行仁政的消息真的可靠嗎?

那年頭可沒有什麽權威的大傳媒,負責客觀公正地報道新聞,一句話就可以安定人心。那就只好自己來分析分析這個消息了。

從歷史上來看,宋國倒還真有仁政傳統。我在“梁惠王篇”裏介紹過的以宋襄公為代表的幾位宋國領導人確實有過一些與眾不同的表現,雖然仁政沒有成功,但人家好歹是嘗試過的,成與不成是方法問題,做與不做可就是態度問題了。“只要有好的態度、好的動機,那就夠了,至於好的方法嘛,嘿嘿,”孟子暗中得意,“那就得等我去幫他們了!”

就這樣,孟子來到了宋國。他在宋國到底發生了什麽故事,沒有記載。是記載失傳了呢,還是別的什麽原因,我們也不知道。那麽,宋王偃行仁政的消息到底是真是假呢?唉,我們一樣搞不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