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錯誤改不改?

燕人畔。

王曰:“吾甚慚於孟子。”

陳賈曰:“王無患焉。王自以為與周公,孰仁且智?”

王曰:“惡!是何言也?”

曰:“周公使管叔監殷,管叔以殷畔。知而使之,是不仁也;不知而使之,是不智也。仁智,周公未之盡也,而況於王乎?賈請見而解之。”

見孟子問曰:“周公何人也?”

曰:“古聖人也。”

曰:“使管叔監殷,管叔以殷畔也,有諸?”

曰:“然。”

曰:“周公知其將畔而使之與?”

曰:“不知也。”

“然則聖人且有過與?”

曰:“周公,弟也;管叔,兄也。周公之過,不亦宜乎?且古之君子,過則改之;今之君子,過則順之。古之君子,其過也,如日月之食,民皆見之;及其更也,民皆仰之。今之君子,豈徒順之,又從為之辭。”

齊國很快就拿下了燕國,但燕國人對齊國人的歡迎並沒有持續多久,很快便開始反對齊國了。

想當初齊國剛剛拿下燕國的時候,孟子給齊王出過很好的主意,但齊王被勝利沖昏了頭腦,沒聽孟子的,結果導致了如今勝利的成果無法穩固,反倒招來了尷尬的局面。齊王很慚愧:“我這張老臉可怎麽再見孟子啊!”

旁邊有個大臣叫陳賈的,趕緊為國君分憂:“大王您別為這個發愁。我有個問題想問問您。”

“什麽問題?”

陳賈說:“大王,您自己掂量掂量,要論仁和智這兩項,您和周公誰更牛?”

“呸!”齊王很生氣,“我本來就煩心呢,你還落井下石寒磣我!”

陳賈的問題為什麽會惹怒齊王,現代人恐怕不好理解。這位周公我們前面已經見過多次了,他是周武王的弟弟,是孔子和孟子最推崇的幾位聖人之一。所以,這問題就相當於問你:你和贏政比誰更英明?

陳賈並不介意齊王生氣,接著說:“您別急,聽我慢慢說。周公當年輔佐周武王滅了商紂王,派管叔監督商朝遺民,可管叔卻夥同這些商朝遺民起兵反對周公。我問問您,周公事先知不知道管叔會造反呢?”

齊王一時摸不著頭腦,“知道又怎麽樣,不知道又怎麽樣?”

陳賈說:“如果周公明知道管叔有反志卻還派他去監督商朝遺民,這分明就是不仁;如果他事先不知道管叔會造反,那分明就是不智。所以,在這件事上,周公不是不仁就是不智。連周公這樣的大聖人都尚且如此,何況大王您呢?”

齊王一聽,有點兒心寬:“你說的不錯啊。”

陳賈說:“您不是覺得沒臉去見孟子嗎,我願意去和孟子說道說道。”

陳賈想出來這麽一個殺手鐧,心想:拿這個問題去問孟子,孟子不是一向都推崇周公嗎,這次看他怎麽回答!反正,無論他怎麽回答,都出不了我的手心。

我們替孟子擔一份心吧,老奸巨猾的陳賈懷揣著一顆陰險的心來找孟子了。

見到孟子,陳賈好整以暇,問道:“周公是個怎樣的人?”

——這純屬明知故問。

孟子回答:“周公是古代的聖人。”好,陳賈早料定孟子會給出這個答案。陳賈接著問:“周公曾派管叔去監督商朝遺民,而管叔卻夥同這些遺民們起兵反對周公,不知道有這回事沒有?”

孟子說:“不錯,有這回事。”

陳賈笑得更奸,心想:“你承認就好。”然後接著問:“周公事先知道管叔會造反嗎?”

孟子回答:“他事先並不知道。”

陳賈心想:“沒想到你老孟這麽容易就上套了啊!”然後把眉毛一橫,接著逼問:“那麽,也就是說,聖人也有過失了?”

——孟子到底是孟子,辯才無礙,一點兒也沒被問住,他答道:“管叔是周公的哥哥,所以,周公的過失難道是不可原諒的過失嗎?況且,有了過失又怎樣!古代的君子,他們的過失就像天上的日蝕和月蝕,百姓們全都看在眼裏,而當他們改正過失的時候,百姓們也都擡頭仰望看在眼裏。而現在有些所謂的‘君子’,有了過失以後,將錯就錯還算好的,更有那些為了掩蓋過失而編造種種說辭的。”

孟子在這裏又體現了一回“浩然之氣”,捎帶著揶揄了一下陳賈,那意思是:我知道你是為齊王來的,唉,你們這種有錯不改的人啊!

孟子這裏有句話原文說得很漂亮:“古之君子,其過也,如日月之食,民皆見之;及其更也,民皆仰之。”這給了後人一條重要的君子立身之道。中國古人很強調個人修身,尤其是君子從政,個人修養一定要好。但問題是,就一般“君子”來講,如果承認了錯誤,代價是否太大?這就要好好掂量掂量,畢竟像前文講過的李悝的那個例子還是極個別、極個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