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萬別聽孟子的

孟子謂蚔鼃曰:“子之辭靈丘而請士師,似也,為其可以言也。今既數月矣,未可以言與?”

蚔鼃諫於王而不用,致為臣而去。

齊人曰:“所以為蚔鼃,則善矣;所以自為,則吾不知也。”

公都子以告。

曰:“吾聞之也:有官守者,不得其職則去;有言責者,不得其言則去。我無官守,我無言責也,則吾進退,豈不綽綽然有余裕哉?”

先介紹本節裏的兩個人、一個地方和一個官名。

蚔鼃——這兩個字讀做“池蛙”,看這字形,你很難想象這會是個人名,學校裏要是有學生叫了這樣一個名字,簡直就是存心要難為老師。蚔鼃是齊國的一位大夫,“蚔”字大概是他的姓,這個字還指螞蟻下的蛋,還有一種傳說中的怪獸也叫這個名字,據說長得像蛇。很多人知道古代有“兩頭蛇”的傳說,“蚔”這動物相反,是一個頭兩個身子。據說有人養這種東西,它能像魚鷹一樣為人抓魚。我還曾在一份古代祭司的菜譜裏見過這個東西,好像是用它來做肉醬的。而“鼃”字有人認為就是“蛙”,有人說是和青蛙模樣差不多的一種東西。不管它了,反正這兩個字一般人恐怕一輩子也遇不到一回。現在給孩子起名字要考慮最常用的輸入法能不能把字打得出來,否則這一生要遇到無數麻煩,可古代人起名字卻沒有這個顧慮,經常有人什麽字怪就專揀什麽,太可恨了!

公都子——孟子的又一位弟子。現在我們見過的孟門弟子已經有好幾位了:樂正子、公孫醜、孟仲子,現在又出現了一個公都子。

靈丘——地名。和上一節裏的平陸一樣,也是齊國的一處邊城。蚔鼃原本就在靈丘做官,後來申請調到首都臨淄去了。

士師——這個詞乍看上去不像是中國本土的東西,倒像是從外國翻譯過來的。基督教徒和讀過《舊約》的人對這個詞都不會陌生,即便不熟悉《舊約》的人一般也都知道有個“力士參孫”,神力無邊,堪稱古代第一大力士,他死在女人手上,而這個女人甚至比參孫更有名,她就是被人稱之為“文獻記載中的第一位妓女”的達利拉,參孫和達利拉的故事就出自《舊約·士師記》。把《聖經》翻譯成中文的早期傳教士們在這裏的譯名上選了一個很中國、很古雅的對應詞——士師,而現在有些人卻認為這是個外來詞匯了。

上本書大致介紹過什麽叫“士”,在春秋時代,打仗全靠的是士,而古代兵刑不分,管刑獄的人也是士。士師大體上就是典獄長,隸屬於司寇——孔子在魯國就曾做過這司寇,這是司法部門的最高長官。

蚔鼃本來是靈丘的地方官,幹著幹著就不大想幹了,想調到中央去。蚔鼃通過靈丘駐臨淄辦事處開始跑官,終於在首都謀了份新差使——做典獄長。

孟子來了,一來就問:“你跑官跑得不錯嘛。”

蚔鼃有點兒緊張:“您是來批評我的麽?”

孟子笑笑說:“哪裏,哪裏,我真覺得你做得不錯,到臨淄了不就正有機會向國君進言了嗎,以前你在小小靈丘做一個邊城浪子,哪裏有機會跟國君說話呢!”

蚔鼃松了口氣:“當然,當然。”

孟子接著說:“但是——”

蚔鼃只覺得後脊梁嗖地飛過一股涼氣。

“但是——”孟子說,“你來臨淄都好幾個月了,怎麽還不向國君進諫忠言呢?”

蚔鼃一咬牙:“不錯,我正準備要去呢。嗯——您怎麽還不走?——嗯,嗯,嗯,好,我這就去!”

蚔鼃來見齊王,進諫忠言,可齊王根本就不聽他的。蚔鼃該怎麽辦呢?

蚔鼃采取了最合乎禮法的方式——辭職回家了。

這就得說說周代的官場風氣。《禮記》上說,大臣向國君勸諫,如果一連勸諫三次還不被國君采納的話,大臣就該辭職回家。(這個問題《孟子》後文還會談到。)

蚔鼃這一辭職,一下子成了新聞頭條,齊國人議論紛紛,都說孟子的不是:“孟子給蚔鼃出的主意倒是個好主意,可孟子為自己是怎麽打算的我們就不清楚了。”言下之意是:孟子你挑唆蚳鼃去勸諫,讓人家三諫而辭,可你自己呢,站在旁邊看笑話,這可說不過去吧?(這話還有其他解釋,留待下文再說。)

公都子一看,壞了,老師犯了眾怒了,趕緊回報孟子。孟子倒笑嘻嘻的一點兒也不著急,慢條斯理地說:“老話是這樣說的:‘當官的不能盡職盡責,就該回家;有勸諫職責的人如果進言不被采納,也該辭職。’可你老師我呢,既沒有官職在身,也沒有進言的責任,那我還不是進退裕如,想怎麽著就怎麽著嗎!”